![]() |
|
| 网站首页 | 佳作欣赏 | 写作园地 | 古文译注 | 花季青春 | 演讲口才 | 知识百科 | 刘言非语 | 班级教学 | 备课资源 | 公开课 | | ||
![]() |
||
|
||
|
|||||
八年级(上)语文古诗文测试C卷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2355 更新时间:2011-12-07 ![]() |
|||||
八年级(上)语文古诗文测试C卷(满分100分) 一、古文阅读(共50分) (一)阅读《人琴俱亡》,完成1—5题。(共25分) 人琴俱亡 刘义庆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1. 解释句中加点的字词。(5分) (1)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 笃: (2) 语时了不悲 了: (3) 子敬素好琴 素: (4) 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 径: (5)弦既不调 调: 2.翻译下列句子。(9分) (1)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2)语时了不悲。 (3)因恸绝良久 3.下面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何以/都/不闻消息 B.何以/都不/闻消息 C.何/以都/不闻消息 D.何/以都不/闻消息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3分) A.人们常以“人琴俱亡”为睹物思人,痛悼亡友之典。 B.王子猷了不悲是因为他认为生死乃自然之理。 C.王子猷在子敬去世之后不哭,是因为他悲伤到了极点,而不能发泄出来。 D.在王子猷看来,子敬的琴与子敬是密不可分的,子敬去世了,琴也是无意义了。 5.请你说出4个反映亲情的成语故事。(4分) (二)阅读《治水必躬亲》,完成6—13题。(共25分) 治水必躬亲 钱 泳 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6.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3分) (1) 不可执一,泥于掌故 泥: (2) 非咨询不穷其致 穷: (3) 必如是而后事可举 如是: 7.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8分) (1). 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 (2). 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 (3). 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4). 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 8.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是 【 】 (2分) A、治水/必躬亲 B、泥于/掌故 C、昔/海/忠介治河 D、而随官人役/未尝/横索一钱 9.海瑞是一个廉洁奉公的清官,也是一个身体力行、操劳奔忙、造福百姓的实干家。下面这些句子,分别表现了海瑞哪些方面的品质?(4分) (1)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 (2)亲给钱粮,不扣一厘…… 10.为什么说治水“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用课文原句回答。(2分) 11.治水要防止哪些现象?用课文原句回答。(2分) 1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 (2分) A.第一段中的“盖”字是句首发语词,表明下文要就自己的观点发表议论。 B.第二段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治水,一实一虚,对比分明,很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C.作者开篇就提出中心论点,第一段讲道理,第二段侧重摆事实,讲道理与摆事实相结合很好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D.第一段中“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构成排比,很有气势;“是以”一句是对上文的总结,并运用了对偶的句式。 13.海瑞治水不但躬亲,而且清廉,古代像海瑞一样清廉的官吏还有很多,请再举出一例,概括叙述这个人的主要事迹。(2分) 二、古诗词赏析(共50分) (一)春 望 (10分)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对“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两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2分) A.这两句诗写春望所见,诗人的感情由隐到显,由弱到强,步步推进。 B.这两句诗对仗工整,圆熟自然,诗意变化。“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一个是残垣断壁,另一个是富有生机的“城春”,对照强烈。 C.“国破”与“山河在”,前一个词写国都沦陷,城池残破,后一个词写山河依旧,两个词意相反。这种诗意的变化,突出了山河破败的景象。 D.这两句诗以写景为主,句中的“国”“山河”“城”“草木”都是诗人亲眼所见之景物。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破”“深”各有什么作用? (4分) 3.补全诗的语句,并写出所补出句子的作用。(4分) (二)《泊秦淮》(13分)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11.《泊秦淮》中按照诗人的活动,应该先有“夜泊秦淮”,才能见到“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景色,原诗为什么要颠倒呢?体会诗人这样写的效果。(5分) 12.《泊秦淮》中后两句诗作者是在讽刺商女吗?为什么?这是什么写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1(5分) 13.对《泊秦淮》一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第一句连用两个“笼”逼真地描绘出秦淮河上月光迷蒙、飘忽的景象。 B.第二句内在联系很强,由于“夜泊秦淮”,才“近酒家”,因为“近酒家”,才会听曲而产生慨叹。 C.最后两句指责歌女不知道亡国的痛苦,还在唱《后庭花》的曲子,对歌女的愤恨之情溢于言表。 D.这首诗把诗人观景听曲而产生的空虚、怅惘和悲哀通过对商女的埋怨而表现出来,把对历史的咏叹与现实的思考融为一体。 (三)《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12分)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16.《十 17.《十 18.“夜阑卧听风吹雨”中的“风吹雨”除了写实外,还有其他的深意吗?说说看。(4分) (四)《过零丁洋》(6分)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9.《过零丁洋》这首诗的颔联巧妙地将国事与个人身世结合在一起。“山河破碎风飘絮”是 写 ;“身世浮沉雨打萍”是 写 。 (2分) 20.选出下列诗句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4分) A.“辛苦遭逢起一经”,说的是自从中了进士,担任起重要国事之后,就为国事辛苦奔波,有无愧国家民族之意。 B.“身世浮沉雨打萍”,这是个比喻句,是说四年来没有一天安定,像雨中的浮萍,是承接“辛苦”一句的意思说的。 C.“惶恐滩头说惶恐”写的是在江西起兵奔赴浙江为解除临时国都杭州被困时的惊恐心情的,有为国担忧的意思在内。 D.“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意思是:现在我已被元军扣留、囚禁,绝无生还之路,只有留下诗句,表达对我国家民族的赤胆忠心,在史册上留名了。 (五)《钱塘湖春行》(9分)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21.下面是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 (2分) A、这首诗,从总体着眼描绘了钱塘湖蓬勃的春意。 B、颔联、颈联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 C、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准确、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D、尾联详细描写了“白沙堤”的美丽景色。 22.“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摹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试品一品其妙处。(3分) 23.白居易这首脍炙人口的春行诗,除了结构、描写、意境写得具有特色之外,用字用句也十分准确生动。其中“几处早莺争暖树”句中“争”用得好,是因为: (2分) 24.本诗写了什么?抒发了诗人什么心情?(2分) C卷参考答案 一、(一)1.(1)(病)重 (2)全,完全。 (3)向来,一向 (4)直往。 (5)协调 2.(1)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2)说话时完全不悲伤。3.A. 4.B 5.骨肉至亲 骨肉相连 骨肉之情 舐犊情深 老牛舐犊 手足之情 血浓于水 (二)6.(1)拘泥(2)追究到底 (3)像这样 7.(1)随同的管理差役也不曾横行勒索一文钱财。(2)必须像这样,以后才能做成事情。(3)如果贪图安逸,害怕辛劳,计较私利,忘记公益,只想远远的躲开嫌疑,避免抱怨,那么事情就做不成,水利也就办不好了。(4)不经过观察和测量就不能了解它的真实情况,不经过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情况8. C 9.(1)为真实、全面地了解情况,不辞劳苦、事必躬亲。 (2)廉洁奉公、造福百姓。 10. 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 11.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 12.C 13.例:大义退玉璧 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拒收金错刀 汉代天文学家张衡;妙语辞宝砚北宋宰相王安石;郑板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人间疾苦声;于谦:两袖清风朝天去 二、(一)1.D 2.一个“破”字,视野从城市到山河,令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视野从满城到花鸟,令人满目凄然 3.家书抵万金 这句诗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消息隔断、久盼音讯时的内心感受。(二)11.首先它创造出一个很具有特色的环境气氛,给人以强烈的吸引力,造成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这是很符合艺术表现的要求的;其次,一、二句这么处理,就很像一幅画的画面和题字的关系。平常人们欣赏一幅画,往往先注目于那精彩画面(这犹如“烟笼寒水月笼沙”),然后再去看那边角的题字(这便是“夜泊秦淮”)。所以诗人这样写也颇合人们艺术欣赏的习惯 12.不是。这是一种曲笔,字面是批评商女,其实意蕴非常丰富:一是特指商女犹唱,感叹南朝之亡,斥责 |
|||||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文章 | ||
八上诗词赏析 七上古诗词理解默写 八上语文六单元测试及答案 八上古诗文测试B 八上古诗文专项复习A 七下诗词复习 七年级下文言文复习 七年级上语文古诗文测试题一 七年级上语文古诗文测试题二 七年级上语文古诗文测试题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