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论据材料大全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41045  更新时间:2011-03-02 20:00:14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德国著名油画家、版画家门采尔是靠自学成画家的。他平时苦练绘画基本功达到了狂热的程度。有一天,人们看见他坐在一条臭水沟旁,行人觉得奇怪:休息也不能坐在臭水沟旁啊?走近一看,原来他正在专心致志地在作画呢!刚才他跨水沟时,不小心弄脏了鞋子,此刻他就是专心画他那满是污泥的鞋子。门采尔无论走到那里,身上都带着画笔。见到什么感兴趣,就画什么,终日手不离笔。有人对他开玩笔说:你大概患了绘画狂热症吧?门采尔诙谐地答道:我希望我的这个病是绝症。

(3)理论论据

学者功夫,宁下而勿高,宁沉而勿浮。
·胡居仁《居业录学问》
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张伯行《学规类编》
积丝成寸,积寸成尺;寸尺水已,遂成丈匹。
·王应麟《小学绀珠》
为学作事,忌求近功。
·黄宗羲《明儒学案》
学者之患,在于好谈高妙,而自己脚根却不点地。
·朱熹《朱子文集·答胡宽夫》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
褚小者不可以怀大,绠短者不可以汲深。
《管子》
行者必近而后远。
《墨子》
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练好基本功,我认为这是学好数学的秘诀
苏步青
万丈高楼平地起。
中国谚语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避孕药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荀子·劝学》
当攀登学问的高峰以前,先应该去学习它的ABC
[
]巴甫洛夫
知识的基础一定要凭阅读建立。
[
]培根

18.机遇

(1)引言

机遇,青睐有准备的人。它不相信眼泪,它与层懦、懈惰无缘。
机遇稍纵即逝,目光敏锐、勇敢果决者常常能获得它。
机遇对任何人是平等的,能不能抓住它,主动权在每个人手里。

(2)事实论据

诸葛亮待机而出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著名政治家,军事家。15岁时随家人为逃避战乱,离开山东老家辗转到湖北襄阳避难。17岁时隐居在襄阳城西的隆中。诸葛亮少有大志,常把自己比作春秋时大政治家管仲和军事家乐毅。因此,他隐居隆中边种地,边修学,静观天下,待机而出,人称卧龙
汉末以来军阀混战的形热已趋明朗。曹操基本上统一中国北方,势力最大。孙权割据江东统治巩固势力次之。刘表、刘璋等军阀也各有地盘。刘备在参加镇压黄巾起义军中,组成了一个势力不大的军事集团,但屡被曹操击败,被迫辗转投靠,没有自己固定地盘。为发展自己势力,到处访寻人材。他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诸葛亮向刘备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并提出了对策,这就是有名的隆中对
诸葛亮登上政治舞台,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掌握着军政大权。他联孙抗曹,取得著名的赤壁之战的胜利,并乘机占领荆州,进军四川,取得益州,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为刘备建立和巩固蜀汉政权,作出了巨大贡献。
拿破仑捕捉机遇
拿破仑·波拿巴,法国18世纪政治家,军事家,法兰西第一帝国和百日王朝皇帝。可他原来只是一个小小的尉级炮兵军官。
1793
年,他被汇报会往前线,参加进攻土伦的战役。正当革命军前线指挥官面对土伦坚固的防守犯难的时候,拿破仑立刻抓住这个机会,直接向特派员萨利切蒂提出了新的作战方案。在特汇报会员苦无良策时,看拿破仑的方案很有新意,就立即任命拿破仑为攻城炮兵副指挥,并提升为少校。拿破仑抓住这个机遇,在前线精心谋划,勇敢战斗,充分显示出他的胆识和才智,最后攻克了土伦。他因此荣立战功,并被破格提升为少将旅长。终于一举成名,为他后来叱咤风云,登上权力顶峰奠定了基础。

(3)理论论据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旧五代史·晋书·安重荣传》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易经·系辞下》
过了这个村,没有这个店。
中国谚语
见机不遂者陨功。
·桓宛《盐铁论·击之》
圣人不能为时,时至亦不可失也。
《三国志·吴书·诸葛属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
有机不可失,无机不乱抓。
中国谚语
小心等待,必要抓住时机。
[
]弥尔顿《复乐园》
生活就好比打仗,它的规律很简单,不要坐失良机。
[
前苏联]高尔基《可笑的奇闻》
普天之下,善于利用时机者始能得到。
[
]艾略特《亚当·比德》
选择时间就等于节省时间;而不合乎时举动则等于乱打空气。
[
]培根《论敏捷》
万物皆有时,时来不可失。
中国谚语
如果你在时机成熟前过急行动,你将必得去擦抹悔恨的眼泪;而如果你放过一次成熟的时机,你将永远抹不干懊丧的眼泪。
[
]布莱克《结婚戒指》
取天下与守天下,无机不能。
·苏洵《远虑》
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
·苏轼{代候公说项羽辞}
大丈夫相时而动。

·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回
水磨不可能用已流逝的水来磨面。
[
]赫伯特《智慧之箭》
适当的时候扔出的一块石子胜于不当的时候送出的一块金子。

19.家风

(1)引言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良好的家风,必然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这是民族兴旺发达,国家繁荣昌盛的必要条件。
我们中华民族有重视家风的传统,讲究道德,勤俭持家,看重亲情,严于教子。随着社会的发展,应该在新的条件下,继承和发扬这个优良传统。

(2)事实论据

司马光教子有方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历史学家,官至宰相。
司马光虽官高权重,但严于教子,很注重培养子女自律自立意识。他写了了篇传诵至今的《训俭示康》。他在总结了历史上许多达官显贵之子,因受祖上荫庇不能自强自立而颓废没落的教训,告诫其子: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以立名,侈以自败
由于教子有方,司马光之子,个个谦恭有礼,不仗父势,不恃家富,人生有成。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见容止,虽不识皆知司马氏子也
吉鸿昌不忘父训
吉鸿昌,字世五,河南扶沟人。察绥抗日同盟军领导人之一。早年在冯玉祥部队当兵,以英勇善战升为营长、师长,后任国民党军长和宁夏省政府主席。
1920
年,25岁的吉鸿昌,当时任营长,父亲吉筠亭病重。他对前来探视的吉鸿昌说:当官要清白谦正,多为天下穷人着想,做官就不许发财。否则,我在九泉之下也不能安眠。吉鸿昌含泪答应。
吉鸿昌父亲病逝后,他把做官不许发财六字写在瓷碗上,要陶瓷厂仿照成批烧制,把瓷碗分发给所有官兵。在分发瓷碗大会上说:我吉鸿昌虽为长官,但决不欺压民众,掠取民财,我要牢记父亲教诲,做官不为发财,为天下穷人办好事,请诸位兄弟监督。
吉鸿昌言行一致,一生清白谦正,处处为民众。当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他反对蒋介石的投降政策,奋起抗日。遭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牺牲时年仅39岁。

总统教子自立
曾任过美国总统的里根,不仅有名望而且富有。但他严格要求自己子女自立,绝不让他们依赖父母。儿子失业后,一边寻找工作,一边靠领取救济金度日。

(3)理论论据

人生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少矣。
·吕公著

 <<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  下一页 >>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