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网站首页 | 佳作欣赏 | 写作园地 | 古文译注 | 花季青春 | 演讲口才 | 知识百科 | 刘言非语 | 班级教学 | 备课资源 | 公开课 | | ||
![]() |
||
|
||
|
|||||
荐贤贤于贤 练习 | |||||
作者:admin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1826 更新时间:2013-03-08 ![]() |
|||||
荐贤贤于贤 西汉韩婴在《韩诗外传》中,记载着这样一件耐人寻味的事情:有一次,孔子的高足子贡,就人才问题请教老师。当问及哪些人称得上历史名臣时,孔子不加思索,以十分肯定的语气回答:“齐有鲍叔,郑有子皮”。但这一答案使子贡大惑不解,他顾不得师生的尊卑,当即发表了反对意见:“否。齐有管仲,郑有东里子产”。局外人该怎样评判他们师生之间的这场争论呢? 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国相,他以自己出色的才干,辅佐了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称雄于乱世。子产则是春秋时郑国的一位贤相,执政22年。《史记·循吏列传》说他受任于内乱外患之际,“为相一年,竖子不戏狎”,仅仅用了3年时间,就把国家治理得秩序井然,“门不夜关,道不拾遗”。所以,当子产去世的消息传到孔子的耳朵时,这位平时能沉得住气的老夫子,竟涕泪交加,还不时感叹:子产“古之遗爱也。”而子皮和鲍叔呢?虽然都曾官居显位,但却没有留下赫赫政绩。与子产、管仲相比,就更显得逊色。 那么,孔子凭什么对子皮和鲍叔特别偏爱呢?对此,他曾作过说明:“吾闻鲍叔之荐管仲也,子皮之荐子产也,未闻管仲、子产有所荐也。”原来,孔子把是否推荐了贤才、培养了新一代优秀的接班人,作为评价官吏政绩的标准。 在孔子看来,推荐和选拔一位优秀的接班人,比什么都不容易。伯乐相马,虽说也不简单,而选贤荐能就复杂得多了,面对的是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人,更何况“人无完人”,从来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在许多人身上,往往是缺点与优点并存,选得准谈何容易。就说管仲,问题就不少,“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不仅贪过小便宜,在工作中也犯过错误。然而,鲍叔却独具慧眼,他不求全责备,不因小疵而废人,不拘泥于牝牡骊黄,而是果断地把管仲推荐给了齐桓公。 正因为被推荐出来的人才并不是完人,当他们刚刚踏上高位时,在某些方面或许还显得不那么称职,这就更需要老一代热情扶持和帮助,子皮正是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他在交班以后,一直倾心关注着子产的成长。当子产打破陈规,大胆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开创新的局面时,子皮全力予以支持;当子产得罪权责,遇到恶势力子张的挑战而胆怯时,子皮更是挺身而出,为子产壮胆,做他的坚强后盾,终于使子产能以改革家的姿态,大展鸿图。 这种荐贤和引贤,更需要老一代有甘作人梯的气质和胸怀。当鲍叔出生入死地追随齐桓公,平了公子纠,坐定了天下之后,齐国的相位也是非鲍叔而莫属的了。但是,鲍叔却放着这高官厚禄而不受,为了君王和他所忠的那个国家的利益,坚持要把相位让给资历远不如自己的管仲,而本人甘愿“以身之下”,这种品格怎能不令人肃然起敬! 所以说,荐贤贤于贤,孔子的见解要比他的弟子子贡高明得多。 1. 为什么第2自然段先剖析管仲和子产,而不去剖析鲍叔和子皮?(2分) 2. 3. 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是怎样得出的?(1分) 4. A. 本文是一篇叙议结合,以议为主,一事一议的议论文。 B. 本文采用既摆事实,又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C. 全文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第二部分(2-6自然段),第三部(第7自然段)D. 第5、6两个自然段都是讲选择接班人的问题。 |
|||||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文章 | ||
没有相关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