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网站首页 | 佳作欣赏 | 写作园地 | 古文译注 | 花季青春 | 演讲口才 | 知识百科 | 刘言非语 | 班级教学 | 备课资源 | 公开课 | | ||
![]() |
||
|
||
|
|||||
出师表中考练习题 | |||||
作者:admin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7030 更新时间:2012-12-03 ![]() |
|||||
《出师表》中考题汇编 一、(2004·湟中)出师表(节选) 二、南昌市(09江西省) (二)阅读文言文,完成10—14题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依、允等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复之言,则责攸之、依、允等之咎,以彰其慢。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云。 10.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 臣 不 胜 受 恩 感 激 1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含义。(3分) 躬( ) 损( ) 零( ) 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2分) (1)遂许先帝以驱驰。 (2)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13.下列与“咨臣以当世之事”句子结构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B.此三子者,皆布衣之世也 C.遂率子孙荷担着三夫 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4.结合选文概括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原因。 答案:10、臣/ 不 胜 受 恩 感 激(1分) 11、⑴亲自 ⑵ 除去 ⑶落下,降落(3分,每题1分) 12、⑴于是答应先帝奔走效劳;⑵征询治国的好道理,明察和接受正直的进言。(2分) 13、A。(2分) 14、⑴报先帝,忠陛下;⑵南方已定,兵甲以足。(2分) 三、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1.“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向刘禅提出的第三条建议。 2.文中拿“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作鲜明对比,目的是( ) A.表达对先帝亲贤臣、远小人的赞颂之情。 B.表达自己对桓、灵二帝亲小人、远贤臣的痛恨之情。 C.批评蜀汉后主像桓、灵二帝那样亲小人、远贤臣。 D.希望后主也记取历史教训,亲信贤能,远离小人。 3.“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语是___________。这句话表现了诸葛亮把“亲贤臣,远小人”这条建议,提高到__________的角度来论述。 4.本段文字采用什么表达方式_________。 5.诸葛亮写《出师表》的主要用意是( )。 A.希望刘禅广开言路,采纳合理的意见。 B.希望刘禅实行法制,严明赏罚。 C.希望刘禅亲贤远佞。 D.希望发动战争统一中国。 参考答案: 1.亲贤臣,远小人 2.先汉所以兴隆,后汉所以倾颓 D 3.汉室之隆 兴复汉室大业 4.议论 5.C 四、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待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1.在文段中□内填补标点。 2.这段文字中有一个特殊的第一人称代词_______;一个特殊的第二人称代词______ 3.“亲之信之”、“小信未孚”、“必以信”,三个“信”解释各不相同,分别是______、______ 4.先帝指的是______,陛下指的是__________。 5.这段文字中有四个“之”,其中“贞良死节之臣”,“汉室之隆”中“之”是______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________,“愿陛下亲之信之”中的“之”是______词,可译为______。 6.“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正确的译文是( ) A.对桓、灵二帝(的做法),从来没有表示叹息或痛恨 B.对桓、灵二帝(的做法),没有不叹息和痛恨的 C.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做法)感到痛心遗憾的 D.没有一次对桓、灵二帝(的做法)感到痛心遗憾的 7.这段文字共有三句话,第一句用______的方法,论述了“_______”的重要性,第三句对陛下提出了应亲信“贞良死节之臣”的希望,并追述先帝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略 。2.臣陛下 3.信任 信用 信实 4.刘备刘禅 5.助 的 代 他们 6.C 7.对比 亲贤远佞 增强第一句的说服力 |
|||||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文章 | ||
《出师表》中考真题盘点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