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列表     做真人,办真事,学真语文——安阳市北关区中学语文  [admin  2022-10-18]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您现在的位置: 读写吧 >> 佳作欣赏 >> 时文精华 >> 正文
  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九种教育方法         ★★★ 【字体:
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九种教育方法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6909    更新时间:2014-08-03    
大人对小孩的态度,即“放手”,请让孩子自己做!他所做的,虽然很慢很蠢,但那是一项神圣的工作!他正在学习呢!
    帮助孩子独立的要诀,除“放手”之外,还应该有“最少的指导,最大的耐性和最多的鼓励”!
    蒙台梭利坚信儿童期绝不是进入成年期之前的一个过渡阶段,他们不仅不是尚未完成的“小大人”,大人与小孩之间根本就是一个南极、一个北极。也就是说,虽为同一个人,存在形式与心智状态却完全不同。其间最明显的差别就在于大人已经发育完全,变动性已经非常微小,各种发展潜力已经固定,智力增长的速度也逐渐低落,真可用“夕阳无限好”来形容了!而孩子却处于旺盛的成长过程中,正继续不断地变化,迅速地增长,潜力无穷。
    正因为孩子还是一个充满着多变性的个体,自然的体型、行动、认知与精神发展上,都和已经定型的“大人”不同。既然二者无法站在同一的情况上,大人又怎能不经细察,就妄自以自己已经定型的标准与头脑,来否定孩子的奥秘,自作主张地判决孩子的想法和需要呢?
    再者,想要了解孩子,就必须以多观察来了解他成长的法则。我们当然无法以横切树木的方式剖析儿童,更不能将他像小老鼠一样关在实验室里做试验。但是可以经由多方的观察,发现孩子的生长法则,推敲出他们的真正需要,然后更进一步地针对发现的结果与孩子的需要,研讨出“对症下药”的教育方法,用最适当的安排,满足孩子内心的需要,自动地产生“去尝试”的喜悦,和大人所谓的“学习意愿”。

第四部分 蒙台梭利:特殊教育法
吸收心智和敏感性的培养 (一)
    蒙台梭利认为,人和动物都是在适宜的环境中自然生长和发展的。但人并不能像动物那样一生下来就充分表现出自己的本能,并做到动作协调。人的本能是在生活中逐渐显现出来的,是通过自己和环境交往的经验建立起来的“内部组织结构”。
    她认为人类有两个“胚胎”期:一个是在母体内生长发育的过程,可称之为“生理的胚胎期”;另一个则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的或称精神的 胚胎期”,具体表现在从出生到3岁的婴幼儿阶段。她认为这个时期是儿童心理的形成时期。儿童心理的发展经历着和生理胚胎期发展同样的路线,开始几乎是一无所有,受到一种内在生命力及创造能力的驱使而发展,经过吸取外界刺激和印象,积累材料,形成许多感受点和心理所需要的器官,然后才产生心理活动。
    刚出生的婴儿,生理与心理上的功能都还不成熟的,就像一张白纸,不能和小鸡一样刚刚出生就会啄食,婴儿的各种智能必须靠他日后自己的种种努力而慢慢地发展。
    人类是依据着上天的“预定计划”逐渐成熟的。然而,初生儿一离开温暖湿润的母体随即进入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面对这个突然而且复杂的环境,这项“预定计划”又是如何的展开,让孩子由小长大、由无知变有知的呢?
    婴儿一出生,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为了面对它,也为了适应它,求得生存发展,儿童会有一种蒙台梭利所说的特殊“力量”来帮助他。这种特殊力量会帮助他从复杂的环境中,自动地选择成长所需要的事物。并且会使孩子主动地尝试、摸索,快速地了解和学习这个“人”世界的光怪陆离。也使他不得不看,不得不听这些目不暇接的东西(当然也包括了和他心肉相连的你)。
    可是这种内在的敏感动力并不是永远的,到了6岁以后几乎就减弱了。这种看不见的生命力共有两项,其一是“吸收性心智”,其二是幼儿期间的“敏感力”。
    蒙台梭利主张儿童的成长受内部潜能的驱使,但又说这并不意味着儿童的发展能在脱离外界环境的情况下自动地实现。她认为婴幼儿具有一种下意识的、不自觉的感受能力与特殊的鉴别力,简称“吸收心理”,即能通过与周围环境人和事物 的密切接触和情感的联系,获得各种印象和文化,利用他周围的一切塑造了自己,从而形成心理、个性和一定的行为模式。蒙台梭利认为幼儿这种自然吸取和创造性的功能是成人所没有的,儿童在幼年期所获取的一切将保持下去,甚至影响一生。她要求教育者和教育机构必须为儿童提供尽可能丰富的精神食粮,供儿童吸收,并且认为这种需要如同生理胚胎期的胎儿需要母腹这样一种特殊的营养和保护环境一样重要。
    大人在面对一项新的事物时,可以借用旧经验来学习。例如你初次到非洲去,听见那儿的人发出一些叽里呱啦的声音,就算你听不懂,你仍会判断那是“语言”。而孩子呢?从完全黑暗的母体,滑进这个全然不同的世界,没有任何经验,智力也还没有成熟,“吸收心智”这项内在的助力,就会驱使他“潜意识”地从环境中大量地、且全面地吸收,就像照相机的感光底片一样,将外界的印象全部摄入,然后内化成自己的东西,也就是从无到有的快速累积、储蓄底基。然而这种潜意识的摄取,大约到3岁以后,便会转变成有意识的吸收。也就是3岁前创造出功能(例如:孩子一出生,不会说话,他会从听、看的刺激中学到说话的能力),3岁后这些功能会开始快速发展(1岁半后,孩子的语言能力不仅进展快速,而且会得到字、语、句的全面发展)。

第四部分 蒙台梭利:特殊教育法
吸收心智和敏感性的培养 (二)
    孩子在“吸收心智”驱动下的学习,不仅与大人不同,速度更是惊人,儿童就因为有这种能力,才会从“无”到“有”地奠定下智力的基础。
    在“吸收心智”的基础上,蒙台梭利受荷兰生物学家德弗里的影响,认为生物界存在一个事实,即各类生物对于特殊的环境刺激都有一定的敏感时期,这种敏感期与生长现象密切相关,并和一定的生长阶段相适应。例如,毛虫在初生后第一阶段对光很敏感,为了得到强光,它爬上树梢。与此相关联的是树梢有最嫩的叶子,适于幼虫食用。当毛虫长为成虫后,可以吃较大的树叶,对光也就失去了敏锐的感受力。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与这一生物现象类似,也有各种敏感期,在发展过程中也经过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某种心理的倾向性和可能性显示出来,过了特定的时期,其敏感性则会消失。
    敏感力是表示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会有某一段时间,只对环境中的特定事情,涌出如泉水般的最大兴趣和不断地主动触摸、模仿或学习的举动,而且成果惊人。例如:处于语言敏感力表露的时段(我们称之为语言敏感期),儿童会对语言产生最大的兴趣,他以模仿大人的用语来快速学习,在语言的字汇容量与表达力上,更是神速地增加。他不需要文法书,也不需要词类表,他自然而然就能经由环境,学习字正腔圆的各种语言。
    更例如:小婴儿出生到某一阶段,会自然地学爬,以至于学走路,那是因为到了这件事情的敏感期,孩子自然而然地就学了,而且也得到最大的效果。假如错过了该项智能发展的敏感期,以后再想学习,不仅会失掉学习兴趣,所花费的时间与精力也会加上数倍呢!
    在这些感官的敏感期内,大人应该提供给孩子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孩子充分学习。忽视孩子的敏感期,将延缓儿童发展的速度。
    蒙台梭利还试图对儿童的敏感期加以区分,提出儿童从初生到5岁是感觉的敏感期;秩序的敏感期是从1岁多到4岁左右;语言的敏感期是在出生后两个月到8岁;动作的敏感期约从初生到6岁。
    儿童在每个特定时期都有一种特殊的感受能力,这种感受力促使他对环境中的某些事物甚为敏感,对有关事物注意力很集中、很耐心,而对其他事物则置若罔闻。她认为这种注意不是出于单纯的好奇,而是在一定的时期由于本能与特定的外部特征之间的密切联系而产生的一种兴趣,是从无意识深处产生出来的一种热情,又由于满足了需要而得到快乐,增强了自己的力量。通过各个敏感期及不同活动的交替进行,儿童在一种稳定的节奏中,在一个不停地燃烧着的火焰中进行着人的精神世界的创造工作,并逐渐形成自己的个性特征。
    环境对于敏感期有无作用呢?蒙台梭利认为,敏感期是在一定的外界环境中出现的,环境提供了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当环境与儿童的内部需要协调一致时,一切都会顺乎自然地实现。如果儿童不能在敏感期从事协调的活动,或者说如果缺乏适宜的环境,儿童就将失去并永远失去这个自然取胜的机会。正因为敏感期是有时间性的、会转移的,所以成人必须善于识别,并努力创造条件予以最大限度地利用。

第四部分 蒙台梭利:特殊教育法
自由必须以纪律为前提
    在谈到有关在“儿童之家”所使用的方法时,蒙台梭利说:“我的方法重要处不在它本身的组织,而是在孩子身上所产生的效果。孩子本身自然地表现出这个方法的价值,就好像显示人类内在发展的法则一样。”
    “自由”是蒙台梭利“科学的教育学”的基本原则。简单地说,蒙台梭利认为强制的教法,对儿童——特别是学龄前的儿童有害无益,必须把孩子的头脑解放出来,否则这些民族幼苗的发展不会健全,同时,蒙台梭利认为“自由”是与生俱有的基本人权。
    在“儿童之家”,蒙台梭利用这种自由的教法对孩子进行训练,除去“不好”的混乱,但给予有秩序的及最大“好的”表现自由。所获得的结果是很令人惊喜的,因为孩子显然很爱做这些练习,从动作中所表现出的镇静、井然有序,更胜过要求他们尽善尽美,因为前者已使他们具有“优雅”的举止。这种出自内心的纪律感及整个班级所表现的守秩序,是蒙台梭利教育方法最令人吃惊的结果。
    但是蒙台梭利的教育自由却不是放任。她是以孩子能“独立”为前提的重视“秩序”,她认为:“唯有在秩序中,才能顺利地进行一切的事务(包括教育在内)。如果人体内生理器官的活动相互矛盾的话,人就会生病,甚至于死亡。”
    所以“秩序”不但是教育的重要原则之一,也是日常生活遵循的法则。
    该如何“自由”教育呢?蒙台梭利解释说:对孩子应该以教育他们能独立为前提,允许儿童依其“内在的需要”自由地去选择“工作材料”——教具,自由地进行“工作”(操作)。
    蒙台梭利对老师们说:“这并不难,你只要冷静地观望,保持一种尊重孩子的行为态度,使孩子在获取经验时,有完全的自由,在他们工作时不要干扰他。”
    蒙台梭利教育将秩序与自由完美结合,孩子可以自己决定玩什么,玩多久。可是,这种自由是有前提的,孩子必须遵循一定程序。比如,把一样东西收拾好,然后再玩下一样。有了秩序,才能保证自由活动有效进行,教室里不会乱作一团。而另一方面,正是因为有了充分的自由空间,孩子的能量有了正当的去处,才不会处处与老师作对,成心破坏秩序了。
    根据蒙台梭利的儿童发展学说,儿童的生命潜力是通过自发的冲动表现出来的。这种冲动的外在表现就是儿童的自由活动。蒙台梭利对传统教育压抑儿童自发冲动的做法给予猛烈抨击,声称“在这样的学校里,儿童像被钉子固定的蝴蝶标本,每个人被束缚在课桌椅上”。她对于传统教育用惩罚或奖励来威逼或诱逼 儿童服从外加的、强迫的纪律这一作法也进行了批评,认为即使采用奖励这种似乎和惩罚不同的刺激,也只能产生非自然的或强加的力量。
    蒙台梭利提出,真正科学的教育学的基本原则是给学生以自由,即允许儿童按其本性个别地、自发地表现。对儿童的自由活动采取何种态度,是区分教育优劣的分水岭。她还指出:如果说新的科学的教育学是起于对个体的研究,则此研究必须专心于对自由儿童的观察。她还认为,如果要以最简略的言语来概括她的方法,即:它是建立于“有准备的环境中的自由”的教学法。
    为了有利于儿童的自由活动,蒙台梭利在“儿童之家”按照前述所谓有准备的环境,精心布置了一个给儿童以充分自由、便利的活动场所。在这种环境中,打破了成人强加给儿童的观念:动就是坏,不动就是好。蒙台梭利认为,允许儿童自由活动,这是实施新教育的第一步。在自由活动中,儿童体验到自己的力量,这正是激励他们发展的最大动力。
    那么,在“儿童之家”里要不要纪律?如果要纪律,自由和纪律是什么关系?二者能否协调?通过什么来协调?在有关问题上,蒙台梭利提出了一些独特而耐人寻味的思想。
    在要不要纪律的问题上,蒙台梭利肯定地回答:“儿童之家”是要纪律的,而且在“儿童之家”里,儿童也是守纪律的。但是这种纪律是怎样形成的呢?她指出:“纪律不可能通过命令、说教或任何一般的维持秩序的手段而获得。”一切想直接达到纪律的目的都是不能实现的,真正的纪律对于儿童来说必须是主动的,只能建立在自由活动的基础上。因此她大声疾呼:“活动,活动,我请你把这个思想当作关键和指南。作为关键,它给你揭示了儿童发展的秘密;作为指南,它给你指出了应该遵循的道路。”

第四部分 蒙台梭利:特殊教育法
对教育者素质的要求 (一)
    蒙台梭利教育法是以儿童为中心,迥异于传统幼儿教育的以老师为中心。所以蒙台梭利教学法的老师与传统教师最大的差别,在于蒙台梭利教学法的老师所扮演的角色不是在“教”学生,而是教具、儿童及学习意愿的协调者,不再是一个站在黑板前面大声呼叫、发号的权威角色了。她必须依孩子的需要而整备环境,并且观察孩子的需要和意愿,而提出适当的教具让孩子“工作”。她不会以“灌输”知识给孩子为教育目的,而是居于“帮助儿童生命成长”,设计、指导孩子自己学习的客观立场。以启发和诱导为手段,让孩子乐于自由、自动地去动脑筋,使智力和体能不断地增长。所以,蒙台梭利的“老师”在“实验儿童之家”称之为“导师”(在日本称之为“指导员”或“导员”)。
    蒙台梭利是一个实践家,因为她会将理想化为方法而付诸实践;同时又是教育家、科学家,因为她用观察的方法,发现了《童年之秘》(意指童年成长的奥秘。这是蒙台梭利理论的名著),替孩子找出了教育的根据点。
    蒙台梭利实践理想和方法的“教具”,是根据对《儿童的发现》(意指蒙台梭利对儿童的发现,亦为名著)而设计的,因此对导师的要求也很高,假如导师不明白这个道理,便会一成不变地、机械式地指导儿童,反而忽略了儿童内在的需要和因他们成长的法则和个别的差异,而造成不合理、无效果的干预行为,甚至对孩子造成伤害。
    懂得原理和方法的导师,在指导儿童的“工作”时,会深知“它”其中的目的、程序与启导之间的变化;她会懂得孩子内心的意识和学习的能力与自然的限制;以及什么年龄,什么心态应该给他什么东西,而予以正确地指导,才会有效地帮助他们的身心能够得到正常发展,并提高其智能潜力。
    在蒙台梭利教育法中,儿童借着教具获得智力与体能上的开发,而教具的介绍,必须靠导师适当地提示,所以导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媒介人物。她不但能“简易”、“简洁”与“客观”地示范给孩子“教具”的使用方法,还要能随时了解孩子对此项教具的反应,以决定启发他继续操作还是诱导他暂时停止。
    她还要虚心认真地观察面前这个孩子内心的需要和限制(尤其心智和体能的)。同时也能真正地懂得什么是“以孩子为中心”!例如:不用强迫式的语气命令他这样、那样地去做;会蹲下来与孩子说话,不采取高姿态;示范时能轻声细语,动作轻慢而利落等等。这些细微的地方,导师也都必须注意,才能让孩子明明白白地领受,高高兴兴地“工作”(学习)。
    好的导师应该具有优秀的综合特质,她要很有耐心地观察孩子,关心他们的需要,是一个细心的“观察者”;她能根据观察所得,设计出适合孩子成长的环境,是一个教材、教具和良好气氛的负责“准备人”;孩子无论如何和环境接触,她都能居中协调与引导;她更是一个孩子学习“灵感”的“启发者”与转变“头脑”的“诱导人”。她要能保证这个环境,维持环境的完整,让孩子的每一次接触,都是完整的学习。
    这些特点,是幼教导师都应具备的素质。此外,还有一件最重要的事——导师本人须时常保有谦虚的心态。有许多大人常存着些老气横秋的态度,甚至刚愎自用、自以为是。这在蒙台梭利教室里,是一个相当大的“障碍物”,因为它遮蔽了导师对儿童的认识,容易导向武断与强行方法上的错误。所以在蒙台梭利教育法里,“大人”也是受教的一环——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导师必须具有谦卑、仁爱之心,要能改变个人传统唯我独尊或视孩子无知无识的不良旧观念;重新认识儿童是潜力无穷、前途远大的未来才俊;并且要以儿童为师,才能当一个成功的新幼教导师。

第四部分 蒙台梭利:特殊教育法
对教育者素质的要求 (二)
    好的导师还应该具有成功的启发技巧。如何启发孩子,是一件很复杂的工作,经验的累积与专业性的训练,都是不可缺乏的。但假如您是一个新手,无法掌握其中的诀窍,只要心里摆着一个谱:“以孩子为中心,让他去动头脑。”
    好的导师应该具备爱心和耐心。虽然儿童在本能上与生俱来的“内在的动机”,会驱使他们自动地去接触环境、喜爱环境,以及各形各色的教具。但如果没有老师用她们的“爱”去关注和启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便难以持久,而使得蒙台梭利的幼儿成长的“工作”,变成一般成人眼中所谓的游戏,意义和效果就完全变质了。所以有爱心、耐心、高度教育修养的导师"奇+---書-----网-QISuu.cOm",才能使孩子的智力与体能得到有秩序、有层次的发展。
    在蒙台梭利学校,主要的教育原则和教育方式是自由活动、自我教育。她认为,新教育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由原来的儿童被动和教师主动,变为儿童主动和教师更多地被动,或者说把教师中心变为儿童中心。蒙台梭利根据上述教育观对幼儿教师提出了以下要求:
    ——具备观察的素质,了解儿童的特点。蒙台梭利认为,观察是一种科学方法,是了解儿童之路。教师只有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位观察者,才能耐心地等待,不干涉儿童,尊重儿童的各种活动,使儿童自动地为他们显示其需求。如此教师才能真正地了解儿童的精神,并揭示其生命的法则和内在的秘密,而给予适时与适量的帮助。因此她认为:善于观察应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观察时等待”是教育者的座右铭。有时甚至说:观察是幼儿教育工作者必须学习和研究的唯一的一本书。
    ——善于指导或引导儿童。蒙台梭利认为,观察及了解儿童虽然重要,但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是:刺激生命——使儿童自由发展。这就要求教师的工作除了消极的观察,还应进行指导、引导及示范。在这方面教师主要有四项职责:
    1 不是直接教儿童方法和观念,也不能采用奖罚等手段因为外部的评价,会剥夺儿童自己独立的能力 。教师的职责是给儿童提供活动的环境及进行作业的教具。教师应成为环境的“保护者”与“管理者”,使这个家舒适、和平、清洁、有秩序。
    2 应是儿童的示范者。即教师应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在仪容上要整洁,在风度上要自然、大方、文雅、端庄。因为儿童是吸收者与模仿者,任何教师的言行举止都可能无意识地影响儿童人格的发展。
    3 根据儿童的成熟程度,引导儿童选择相应的作业,然后促使他们通过作业,达到自我发现和发展。为了使儿童选择适当的教具,教师先要对教具有充分的了解,对每套教具的难度和在使用中所产生的内在兴趣都要有亲身体验,由此可推断出儿童在每项教具上将花费多少精力和持续多少时间。
    4 指导的另一含义是维持良好的纪律和阻止不良行为。前面已提到,蒙台梭利主张通过“工作”来培养和维持纪律,但是教师必须在两个问题上约束学生:一是不允许冒犯和打扰他人,二是必须正确使用教具。
    ——成为学校与家庭、社区的联络者与沟通者。蒙台梭利认为,教师必须时常与儿童的父母及生活的社区联系沟通。这是因为家庭与社区都是儿童的社会环境,并占据了儿童生活的大半。通过这种联系,有助于澄清家长与社会的旧教育观念,使学校与家庭、社会共同努力,从而有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此外,“儿童之家”的特点及重要性即在于使学校与家庭合一,并作为一个过渡机构,使学校具备社会化的功能。

第五部分 斯宾塞:快乐教育法
赫伯特?斯宾塞
    斯宾塞是近代西方科学教育思想的倡导者,他的快乐教育理念来自对孩子天性的透彻分析和妥善驾驭。他提出了“逃走教育,快乐教育”的教育理念,强调“对儿童的教育应当遵循心理规律,符合儿童心智发展的自然顺序”,揭示了科学教育最本质的特征,对西方科学教育理论的开展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赫伯特?斯宾塞(1820~1903),19世纪后半期英国著名的教育家、实证主义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他出生于英格兰德化郡的一个风景秀丽的乡村里,其父亲、叔父、祖父都是教师。
    斯宾塞少年时代在家庭接受父亲的教育,自幼对动植物感兴趣。13岁时被送到叔父家接受更严格的科学训练,经过三年的学习,他掌握了欧几里得几何学、三角学、拉丁文、希腊文、机械学、化学等课程的知识。
    斯宾塞特别喜欢数学和机械学,最感兴趣的是独立观察、分析、探讨问题。1837年,17岁的斯宾塞按照父亲希望的那样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到一所学校做代课教师,同年因其优异的数学成绩而被其父亲的好友邀去参加筑路工程。1837年~1846年间,斯宾塞一边担任筑路工程技术员,一边继续钻研力学、机械学、测量学、地质学以及有关的工程技术。1848年~1853年,斯宾塞担任了《经济学家》杂志编辑。1850年写出《社会青年力学》,1852年出版《进化的假说》。1855年他出版了《心理学原理》,1858年,开始撰写《综合巨著》,这部巨著共十卷,内容包括《第一原理》、《生物学原理》、《心理学原理》、《社会学研究》、《伦理学原理》、《社会学原理》,1896年完成。在此巨著撰写和出版前后,斯宾塞还在杂志上发表了《智育》、《德育》、《体育》以及《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四篇教育论文,1861年将之汇集成册在美国出版,引起了欧美各国的普遍重视,该书先后被译成法、俄、德、拉丁、荷兰、丹麦等几十种文字,发印数百万册。凭着自己自学以及喜爱独立思考的个性,他写出的关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生物学等方面的著作,对后世的影响颇深。
    1903年12月,斯宾塞病逝,享年83岁。
    斯宾塞是教育改革的先导,他指出:“长期以来的教育误区,把教育仅仅看作是在严肃教室中的苦行僧的生活,而忽视了对孩子来说更有意义的自然教育和自助教育。”他的快乐教育理念来自对孩子天性的透彻分析和妥善驾驭。他提出了“逃走教育,快乐教育”的教育理念,强调“对儿童的教育应当遵循心理规律,符合儿童心智发展的自然顺序”,揭示了科学教育最本质的特征,成为现代教育史上的一座纪念碑。斯宾塞曾获英、美、法、丹麦等11个国家,32个学术团体学术荣誉称号,并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奖候选人。
    这个被很多人称之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二个牛顿”的斯宾塞,一生都在倡导一种快乐的教育方法。在他的精心培养下,他的孩子小斯宾塞获得了剑桥大学的博士学位。他的教育方法已成为欧美大多数家庭培养社会英才的指南。一位叫艾利奥特的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曾经这样评价斯宾塞:“很少有人像斯宾塞一样,对各个国家、各个阶层的人民有那样大的吸引力。他像闪电一样冲击着美国和英国的学校教育。在美国,他的思想统治着美国大学达30年之久。他是一位真正的教育先锋。”
    斯宾塞的教育著作自问世以来,成为西方家庭和学校的教科书,成功培养了无数卓越的孩子。
    斯宾塞的教育核心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提倡科学教育,反对古典主义教育;
    ——提倡自主教育,反对灌输式教育;
    ——提倡快乐和兴趣教育,反对无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方式。
    斯宾塞深切地了解孩子的天性,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所以他能够在妥善驾驭孩子天性的同时,做到真正的寓教于乐。
    斯宾塞认为学习本身不是独立存在的,它需要很多因素的支持方可成就,比如毅力、定力、静心力、领悟力、努力和练习等等。所以学习对孩子来说不仅仅是学习那么简单,它需要父母对孩子进行情感、人品、智力、道德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孩子们综合素质提高的同时,其学习能力自然也会提高,学习上的难题也会迎刃而解。

第五部分 斯宾塞:快乐教育法
用兴趣引导孩子快乐学习
    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对一些事物有浓厚的兴趣。一只蚂蚁、一只小鸟、一群蜜蜂或者是一条小鱼,会吸引孩子很长时间的注意力。要他们花20分钟去背诵一段名篇或一首小诗,常常是非常困难的。但他们会在没有任何督促和要求的情况下,花上一个下午去观察一群蚂蚁的活动。这几乎是每个父母都熟悉的情景,他们兴致勃勃,心无旁骛,即使太阳把背晒脱皮,或者汗水顺着脖子往下流也不在乎。这就是兴趣的力量。
    然而,很多家长理智地、毫不怀疑地认为,即使让孩子花上一两年时间去这样与蚂蚁玩,他也不能增长多少知识,这时的关键就在引导。引导他从中去获得新的知识、方法和对孩子有益的习惯。小斯宾塞正是从“蚂蚁的课堂”开始了对他一生都有影响的知识之旅的。
    当斯宾塞发现小斯宾塞开始在花园里对蚂蚁产生兴趣时,便也加入了他的“兴趣小组”。第一天,仅仅是看,是玩。看它们怎样把一粒面包屑搬回来,怎样跑回去报信,带来更多的蚂蚁……第二天,斯宾塞拟出了一份关于蚂蚁的“研究”计划:
    ——在“自然笔记”里开设蚂蚁的专页。
    ——从书本上更多地了解蚂蚁,并作上笔记。
    ——蚂蚁的生理特点:吃什么?用什么走路?用什么工作?
    ——蚂蚁群的生存特点:蚂蚁群有没有王?怎样分工?怎样培育小蚂蚁?
    有了目标,小斯宾塞的兴趣更浓了。如果说开始他只是觉得好玩,那么现在他还觉得有意义了。这项研究持续了几乎一个夏天。实际上,在这份计划里,已溶入了系统获取知识的方法,还能培养孩子专注达到目标的意志。
    类似这样的事一件又一件地“必然地”发生在小斯宾塞的身上。蚂蚁之后是鱼,鱼之后是鸟类,鸟类之后是蜜蜂。有趣的是,小斯宾塞不仅仅学习这些动物的一般知识,而且开始发现它们的一些“群类特点”。
    父母在这种事上“所表现出来”的兴趣会使孩子获得肯定,而有目的的引导不知不觉地让孩子学会了求知的方法。
    “兴趣是学习和求知最大的动力”,这句古老的谚语今天和以后都不会过时。这不仅仅是一种方法,它所包含的是人类知识的一个古老而充满智慧的法则。同样,“引导是教育和培养孩子的最好的方法”,这句话今天和以后也不会过时。
    兴趣是孩子对事物的主动选择,引导则是促使和加强孩子的这种主动性,使兴趣变得持久、有目的。
    遗憾的是,许多父母虽然对孩子有强烈的教育和培养的愿望,但常常会指责孩子的一些“没有用”的兴趣。父母们会按照社会或学校既定的模式去设计孩子的未来,并企图把孩子的兴趣与这些模式联系起来,企图把一些“有用”的兴趣保留,一些“没用”的则删除掉。而实际上,对于孩子的心智发展来说,很难用“有用”或“没用”去区别他们的兴趣。应该说,每一种兴趣对孩子的求知来说,都是有价值的,明智的父母总能利用这些兴趣把孩子引向各类知识的殿堂,并培养出孩子好的求知习惯。
    所有的父母都应当知道,每一个孩子都会对不同的事物产生不同的兴趣,每一种兴趣都会引导孩子培养某种特长;所有的父母和老师也应该知道,世界上没有笨的孩子,只有方法不恰当的父母或老师。
    就利用孩子的兴趣,通过引导的方式来开启和培养孩子的智力,斯宾塞给家长们提出了以下建议:
    ——当孩子对某件事物表现出兴趣时,不能简单地因为自己认为“没用”而指责、否定他。
    ——利用这种兴趣可能给他带来的快乐专注,从而使他获得与这一兴趣相关的知识。
    ——引导孩子通过自己查阅和请教别人的方式来获得知识。
    ——记录是使知识存留下来,并训练使用文字、图画、书籍的好办法。
    ——对于还不具备文字记录能力的孩子,父母也要给他准备一个笔记本,把题目写下来,让他口述。
    ——尽量不使用“任务”、“作业”这类词,而代之以有趣的开头。

第五部分 斯宾塞:快乐教育法
引导孩子的好胜心
    每个孩子都有或多或少的好胜心理,希望自己是优秀的。健康的“好胜”和“竞争”的心理可以促进孩子全面健康的发展,使孩子变得更优秀。
    小斯宾塞一直被铁匠的儿子强尼视为竞争对象,因为小斯宾塞的成绩都在班里遥遥领先。
    小斯宾塞对这件事向来都不在意。直到有一次他在体育课上长跑输给了强尼,并且被强尼和其他孩子奚落,小斯宾塞才愤怒了,冲上去扑打强尼,但是强尼个子比他高,力气也比较大,小斯宾塞反而被推倒在地。
    当斯宾塞了解了整件事后,说:“孩子,你输给强尼是很自然的,”他安慰孩子说,“但是这并不是你的错,而是我没有加强你平时的体育锻炼……现在弥补还来得及,你愿意吗?你还想赢他吗?”
    “想!”小斯宾塞擦干脸上的泪痕,精神马上就足了。
    于是,从第二天,小斯宾塞就开始锻炼——为了超越自己,在跑步上胜过强尼。
    在第二个学期的长跑比赛中,强尼和小斯宾塞并列第一。小斯宾塞对这个结果感到很满足。
    这就是好胜心带给孩子的动力。在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中,适当地激发孩子的好胜心,可以增强孩子前进的动力,把自己的潜力发挥出来。
    但是,孩子的好胜心及参与竞争的意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培养和锻炼获得的。父母可以有意识地为孩子创设一些合理的竞争环境。如早上起床,可以让孩子与父母比一比,看谁能按时起床。平时,可以鼓励孩子和小伙伴一起游戏、学习,并有意识地运用比赛的形式让他们比高低、赛胜负。如比一比谁跑得快、谁跳得高、谁的积木搭得好等。在这些简单、轻松的小竞赛中逐渐激励孩子的好胜心和竞争意识。
    6岁的小汤姆好胜心很强。平时让他练琴,他一点没兴趣。有一天,妈妈带他去亲戚家玩,无意间看到表妹照着那蝌蚪似的五线谱用电子琴弹出几支他所熟悉的歌曲时,小汤姆羡慕极了。回家后,他赶紧找出电子琴,擦干上面的浮尘,拿出来弹,还让妈妈教他弹。有一段时间,小汤姆一听到别人家的琴声,他就连忙拿出自己的电子琴来弹,连玩都不想出去了,好像在和表妹悄悄比赛似的。
    看到小汤姆这样,妈妈想,这正是利用他好胜心的好机会。于是就给孩子请来了音乐老师,并买了一些正规的音乐教材,让小汤姆好好练。
    小汤姆颇有音乐天赋,简谱掌握得很快,两只手弹起来也非常协调。仅仅半年的时间,小汤姆就熟练掌握了音乐的基础知识,并且在全美少年音乐大赛中还获得了个二等奖。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正确引导孩子的好胜心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好胜的对象应该超越自我
    竞争取得胜利的关键在于实力,而要提高实力,关键是超越自己。当然,孩子要提高自己就得向别人学习,要进行横向的比较,以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但是无论怎样横向比较,最终还要改变自我,才能有成效。连自我都不能超越的人是无法超越别人的,超越自我是超越别人的前提,超越别人只不过是超越自我的一种自然结果。很多家长把超越自我和超越别人的关系颠倒了,他们总是搞横向比较,忽视了孩子自己跟自己比是否有进步。这样时间久了,孩子就会形成眼睛盯着别人位置的不正常的“排队心理”,于是很自然就会滑向嫉妒的泥坑。
    ——好胜应该对事不对人
    所谓“胜”,只是说在某一件事情上比别人做得好,如此而已,并不是说整个人比别人高一等。语文不如你,但数学可能比你好;学习不如你,但体育可能比你强;绘画不如你,但音乐可能比你好。也就是说,所谓胜负,主要是对事而不对人的:人都是平等的,都是好孩子。这样的“好胜”和“竞争”就不容易造成某些孩子的妄自尊大和另一些孩子的自卑,就比较健康。如果对孩子某次考试成绩的高低和某次比赛的输赢太在意,老要分出个“好生”和“差生”,这种竞争的结果就会涉及到孩子整个的生活质量,于是一下子就把孩子的注意力从事情的比赛转移到人的位置上去了。
    ——敢于面对失败
    在竞争中,孩子难免会遭到失败,受到打击。这时,父母千万不能责备、讥笑孩子,这样会使他气馁,甚至失去信心,丧失竞争意识。父母可以引导孩子从竞争中发现自己的进步和长处,帮助孩子走出失败的阴影,使他懂得竞争既是展示自己的力量,也是检验自己的不足,其目的是求得进步。

第五部分 斯宾塞:快乐教育法
好奇心让孩子自愿学习
    很多孩子对学习是非常敌视的,因为在他们看来,学习剥夺了他们玩耍的重要时间和吃零食的时间。他们宁愿在沙地上玩闹打滚,也不愿意静下心来坐在书桌前学习。用一句话来说,就是他们不明白学习的真正意义。
    小斯宾塞有一段时间只爱玩游戏,对书本不感兴趣。一天,老斯宾塞拿着个沙漏,告诉他说,这是古时候的钟表,里面的沙子全部漏下去时,整好是三分钟。小斯宾塞想玩玩这个沙漏。这时老斯宾塞说,以沙漏为计时器,和爸爸一起看故事书,每次以三分钟为限。小斯宾塞很高兴地答应了。小斯宾塞果然静静地坐下来听爸爸讲故事。但事实上他根本没有留意看书,而是一直看着那个沙漏,三分钟一到,便跑去玩了。
    老斯宾塞没有气馁,他决定多试几次。这样数次之后,小斯宾塞的视线渐渐由沙漏转移到故事书上了。虽说约定三分钟,但三分钟过后,因为故事情节吸引人,小斯宾塞听得特别入神,他要求延长时间,但老斯宾塞坚持“三分钟”约定,不肯继续讲下去。小斯宾塞为了早点知道故事情节,就自己主动阅读了。
    开始的时候,老斯宾塞在一旁陪伴孩子读书。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小斯宾塞也懂得询问了。
    不久,老斯宾塞教孩子学习查字典。他在以后的短短半年中,所学习的生字超过了很多大孩子。
    当然,故事书也远远不能满足他的阅读兴趣了,小斯宾塞开始广泛地阅读有用的书籍,大大开阔了自己的视野。
    在人类社会里,对任何事物都保持一种强烈的好奇心的人,兴趣往往十分广泛,创造力也特别强。这种人对大家觉得平常的问题,依然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驱使着他不断学习、积极进取。
    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看到自己不了解的事物都想探个究竟,小的时候更是这样,孩子会对自己所看到的一切感到惊奇,常常会向父母问这问那,久而久之即使最有耐心的父母也会感到麻烦、费劲,其实他们往往忽视重要的一点,好奇心是促使孩子学习、成长的良机。
    好奇心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可以培养的,如果学习的内容就像一壶白开水,没有一点悬念,没有人会对此产生兴趣,真正的趣味学习在于制造悬念,由浅入深。
    有一对父母,他们不是把孩子看的书放在书桌上,而是把这些书籍藏起来,可爱的孩子觉得父母既然把它藏起来,肯定是一本不同寻常的书,便“偷”来仔细阅读。可见,只要掌握了孩子的好奇心,就别怕孩子没有学习的动力。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是父母成功引导孩子的关键所在。
    教育孩子读书也要勾起他们的好奇心,才会被认为有意思,有奔头。眼前的事物才会变得其乐无穷。家长完全可以利用孩子的好奇心,让孩子乖乖地学习,还以此为乐。

第五部分 斯宾塞:快乐教育法
培养孩子的快乐性格
    斯宾塞认为要让孩子快乐地成长,就必须培养孩子快乐的性格。这需要家长做到以下几点:
    ——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
    平时注重孩子的爱好,为孩子提供各种兴趣的选择,并给孩子必要的引导,孩子的爱好越广泛,自然就越容易拥有快乐的性格。
    ——限制孩子的物质占有欲
    因为给孩子东西太多会使其产生“获得就是得到幸福的源泉”这样一种错觉,所以应结合事例教育他们,生活的快乐不能仅与物质财富的占有划等号。
    ——密切同孩子之间的感情
    在培养孩子快乐性格的过程中,友谊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父母要鼓励孩子与同龄人在一起玩耍,让他们学会愉快融洽的人际交往。
    ——给孩子提供决策的机会和权利
    快乐性格的养成与指导和控制孩子的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父母要设法给孩子提供机会,使孩子从小就知道怎样使用自己的决策权。
    ——保持家庭生活的美满与和谐
    家庭和睦也是培养孩子快乐性格的一个主要因素。根据有关资料统计,幸福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成年后能幸福生活的比在不幸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要多得多。
    ——父母教孩子调整心理状态
    首先应使孩子明白,有些人一生快乐,其秘诀在于有适应力很强的心理状态,这使他们能很快从失望中振作起来。在孩子受到某种挫折时,要让他知道前途总是光明的,并教孩子注重调整心理状态,使其恢复快乐的心情。

第五部分 斯宾塞:快乐教育法
快乐教育的禁区 (一)
    斯宾塞认为要实现快乐教育,就必须避免走入下列教育的误区:
    ——粗暴尖刻的言语
    小斯宾塞有一个同学莎拉,他胆子很小,从小生活在爷爷奶奶身边,爷爷奶奶对他精心呵护,日常生活几乎大包大揽地代办,慢慢地,莎拉养成了内向、胆怯的性格。
    后来,莎拉开始到父母身边生活,爸爸脾气比较暴躁,莎拉在他面前经常吓得什么都不敢说,不敢做。一天,家里来了客人,爸爸让莎拉给客人倒水,一不小心,茶杯摔在了地上,爸爸当着客人的面劈头盖脸地就骂道:“你真是个笨猪!”生性敏感的莎拉羞愧得无地自容。
    当天晚上,莎拉做了一个噩梦,看见爸爸恶狠狠地指着他的鼻子,用手指着他的脸。从今以后,莎拉看到爸爸就紧张,越紧张越是出错,每当这时,爸爸都毫不留情地加以训斥。莎拉最后患了恐惧症,每天晚上做噩梦,一点风吹草动都紧张得不行。
    莎拉的父母是爱他的,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由于他们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常常会以粗暴的打骂来发泄情绪。
    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常常不注意就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如:“你看看人家邻居的孩子,学习多好啊,你怎么就这么笨呢?”“你和你爸爸一样,都是没出息的东西。”“你真笨,连这样简单的问题都不会。”
    这些语言会严重挫伤孩子的自尊、自信、自爱。最可怕的是它还将影响孩子的一生,使他们长大了以后心里始终有缺陷。
    孩子的健康成长不只体现在身体上和智力上,而且还体现在心理上。一棵小树苗,只浇水施肥而不见阳光,就难以长成参天的大树。家庭尊重之于小孩,就好比阳光对于小树苗。要想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切忌在众人面前用命令和训斥的口吻和他们说话,对孩子采取冷漠和粗暴的方法都是非常不可取的。教育孩子时恶言相向是一种极不尊重孩子的表现。
    ——过分地批评孩子
    很多父母易犯这样的错误:孩子犯了小错误,父母跟孩子一样,不去注意,更不用说提醒孩子注意了;而当孩子犯了大错误,正在内疚、痛苦,需要安抚的时候,父母不但不去抚慰那颗脆弱的心,反而不等孩子从挫折感中恢复过来,就在现场大呼小叫,一遍遍捶胸顿足地数落孩子,甚至将孩子过去所犯的错误都翻出来数落一遍。
    事实上,只要孩子不是犯错过大,对一些不符合父母标准的小错误,父母可以加以提醒,不需要横加指责。过多地指责会使孩子常常处于无地自容的境地,尤其是在生人面前斥责孩子,对孩子的打击更大。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形成一种消极的思想“我不行”、“我干不了”等等,埋下了自卑的种子。
    对于小错误,父母应当保留孩子的面子,做出适当的提醒。对于大错误,父母同样应该注意孩子的心理承受力,防止批评过度。
    ——冷漠和麻木
    所有的孩子都希望自己能够引起别人的注意,孩子既愿意得到父母的表扬,也愿意忍受父母的批评,而最不希望自己被父母忽视。
    冷漠,对孩子来说是极具杀伤力的行为,冷漠留给孩子的心理阴影将会终身不散。在斯宾塞看来,冷漠地对待孩子比打骂孩子更加恐怖。在冷漠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会很容易产生心理异常、心理变态。

第五部分 斯宾塞:快乐教育法
快乐教育的禁区 (二)
    六岁的小女孩泰瑞总是打她两岁的弟弟,她的父母也总是告诫她别碰弟弟或做点好事,如若不然,她就会受到惩罚。但泰瑞的坏行为却并未停止。因此,泰瑞常常是在挨骂之后再被送进她自己的房间。
    其实,泰瑞是因为感到自己的位置被小弟弟取代了,而她又太小,不知道怎样才能引起父母的注意。于是,她才用打弟弟的方式来换取她所期望的父母的关注。
    用挨打来获得母亲的重视和赏识,可见孩子用心之良苦,可见获得重视的感觉对孩子有多么重要。
    但遗憾的是,父母常常因被繁忙的日常生活所累而忘记了去表扬孩子的优点,也忘记了在孩子困惑时帮孩子一把。相反,他们只有等到孩子犯错误之后才去关注他们。
    想要让孩子快乐地成长,父母一定要注意:
    经常抚摸、拥抱孩子,让孩子觉得自己被爱、被关怀;
    不要经常惩罚孩子,尤其不能重罚,更不要为一点小事就对孩子施以身体或心理上的惩罚;
    即使拒绝孩子的要求,也应该让孩子知道原因,而不是简单地对孩子下达命令;
    必须满足孩子合理的生理需求,不要用不准吃饭、不准上厕所、不准睡觉等手段来处罚孩子。
    ——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斯宾塞指出:每一个孩子的心灵世界,是要靠自尊来支撑的。尊严可以带给人自信,也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每个人都有自尊,尤其是还未成年的孩子。他们往往因为年龄阅历的关系更为在意别人的话语,尤其是自己的父母。父母无意间说出的许多话,都可以潜入孩子意识当中,而且在孩子的成长过程和成年生活中不断地支配他们的行为。
    孩子的自尊心像幼苗,一旦受到伤害,会留下难以愈合的伤口,甚至会影响他的一生。所以父母除了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外,还应该注意培养孩子正常的自尊心。
    ——把自己的遗憾交给孩子完成
    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经常遇到这样的事情,父母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弥补父母的遗憾。比如曾经希望当画家的父母,最后没有实现这个愿望,于是他们从孩子出生的那天起就计划把孩子培养成画家来一偿夙愿。
    不加选择地为孩子的未来做很多规划,是很多父母的毛病。孩子们在父母准确给自己定位的人生道路上疲于奔命,更多的精力浪费在以后可能不会用到的知识的学习上,真正自己想学的知识的也可能因此而耽误。
    为人父母者应该知道,当孩子去努力地弥补你遗憾的时候,或许孩子正在制造他自己的遗憾。如果你不尊重孩子的选择,没有给他自由的权利,什么都想让他来完成,往往得不偿失。
    实际上,每个孩子都有很多优点和才能,这些优点便是他们成功的关键。作为父母要能清晰地看到孩子的特长,确信能在什么方面取得贡献,然后引导孩子朝这个方向努力,那样孩子才容易迈向成功。相反,如果父母看不出孩子的优点和才能,让孩子放弃自己的优势,来完成父母没有完成的遗憾,最后肯定无法如愿以偿。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帮孩子寻找并确立一个好的开始,努力之前,先弄清方向,远比一开始就把孩子固定在自己的角色上要来得有效率。
    ——要求孩子十全十美
    对孩子的行为过分挑剔是大多数家长常犯的错误。这些家长时时刻刻地盯着孩子,当他们有些事情做得不好或不对时,就急切地去纠正,直到他们完全无误才肯罢休。
    世界上没有完人,不要期望孩子成为十全十美的人,少一些苛刻,多一些宽容,斯宾塞这样真诚地告诫为人父母者。
    家长对孩子进行的严格要求和训练是想让孩子的行为和做事达到完美无缺。然而,只要每个人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家长们多关心孩子表现优秀的一面,并不断地给予鼓励,那么孩子犯错的次数一定会越来越少。相反,家长老是挑孩子的错,不仅会使孩子存在自己常犯错的印象,还会使其对犯错产生恐惧感,这种恐惧心理可导致孩子拒绝做任何事。恐惧的压力会使孩子变得无能,他们认为凡事难以做得完美是因为自己愚笨和无能。
    孩子只有在主动、积极、愉悦的心境下才能产生最佳的学习效果,父母的宽容常常会得到孩子的感激和加倍的补偿、回报,适当的激励也会使孩子产生不懈进取的动力。

第五部分 斯宾塞:快乐教育法
参与孩子的活动
    要想让孩子在家庭教育中感到快乐,这需要家长的配合。父母鼓励孩子参与家庭事务的同时,父母也应该积极参与孩子的活动。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立的生活空间和除家庭之外的社会活动。
    斯宾塞常常积极参与孩子的活动,比如音乐会、运动比赛、乐团等任何你算得出来的活动。即使孩子告诉你他不希望父亲去时,他也要去,因为斯宾塞知道,其实孩子希望他去。
    通过参与孩子的活动,父母可以了解孩子的兴趣和特长。
    腾出一段特定时间与孩子一起从事爱好,是无比重要的。如果你希望孩子学会持之以恒的品质,掌握其他与工作相关的技能,你就要用你自己的兴趣、可依赖性及独特的指导,为孩子树立榜样,只有这样才是明智的。
    比如,如果你正帮助年幼的孩子学习一项魔术戏法,你自己首先应该掌握,然后才能教会孩子,进而鼓励他练习戏法和表演。如果孩子年龄稍大一些,那么你就应该带他去图书馆,找本关于魔术和魔术家的书,看这方面的电影和录像,帮助他造一个表演台或者在电脑中找到这方面的内容。
    在活动过程中不断地赞扬和鼓励孩子,以增强他的耐心和耐力。在他厌烦或灰心丧气时这是肯定会发生的 ,你可以建议他休息5分钟,但其后要立即投入工作。不要因为自己不感兴趣或疲劳就泄孩子的气,要他们“今天就这样吧”,或者让他们干些别的有兴趣的事。要做到这一点很难,但请记住,孩子天性顽强,有弹性,在他们沮丧泄气之时,你纵容他们,就等于损害了这些天生的优点。你在定向及参与程度上要稍有变化,尤其在孩子具有注意力不持久,缺乏动力等问题时更应该如此。首先,要确保自己的爱好与孩子的水平相适应。如果太难,与学校作业十分相像,许多孩子会失去兴趣。如果太简单,没有一点挑战性,那么就不可能让孩子长久保持兴趣。
    即使孩子兴趣转移或者某些方面令人灰心丧气,也要鼓励孩子坚持下去,要想使某个爱好对培养情商技能有用,就必须坚持6个月的时间,最好更长些。请花些时间与孩子一起选择某个爱好,最好能找到某个让你们双方都很感兴趣的爱好,这样就能保证你自己也能坚持下去,从而教会孩子坚持不移的精神。
    鼓励孩子坚持某个爱好只是众多方法中的一种。要想培养孩子勤奋工作、持之以恒的精神,你首先要改变自己的思维,在一个崇尚立刻满足和迅速完成的文化氛围中,这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完成的工作,它颇费时间和精力。你必须让孩子明白彻底的重要含义清理过的房间与打扫得一尘不染的房间有本质的区别 。完成难度较高的任务时需要耐心如钢琴老师让孩子练习音阶20分钟后不要让他停下来 、耐力用体育锻炼来增强,这方面孩子们比较容易表现出来 和坚定性一旦目标确定下来,就要实现 。
    参与孩子的一次活动,做一件你和孩子都想去做的事情,也尽力找到一件需要你们共同努力的工作,就是设计一个有挑战性的家庭合作计划。
    假使你能选出一件大家都感兴趣的工作而一直做下去,会令家人兴奋。不妨试行种植盆栽,或把那一大箱旧相片整理成为家庭照相簿,再或是学会怎样烤制面包。
    有位父亲记得和儿子共同制成一张餐桌时所共享的那份得意心情。他说:“6个月前我们拿着草图和木板动手开工。完工后我们互相对望,嚷道:‘哇!我们做好了!’”
    有位爸爸和儿子想将他们家老而旧的汽车改头换面,他们花了无数个小时一起工作,预想着一天儿子能把它作为自己的车去驾驶。
    家庭计划可以是多方面的,如开展家庭读书读报活动、学习写作计划,为报刊撰稿、参观博物馆或定期进行乡土旅游与异地旅游、开展家庭小收藏活动、建一座游戏室或屋外的储藏间等等。
    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家长可以教育孩子如何将某一任务分成几个小任务,并按因果关系或优先原则而划分任务,接受指导以及正确衡量,制定并执行资金预算。从而开发孩子的想像力,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促进各种感官的协调配合等。
    通过参与孩子的活动,给孩子做出榜样并予以鼓励,来教会孩子某种本领与合作精神。家长表现出的完成各种各样的任务的能力,可以帮助孩子学习一些新技能。

第五部分 斯宾塞:快乐教育法
与孩子共同游戏
    游戏作为一种特殊的学习方式,是儿童表现生活、表达情感的开端。通常游戏时,儿童的认知、记忆、思维、注意力等状况都远比在课堂中的效果好。这是因为儿童在松弛、欢快的游戏情景下,更容易激发出想像力和创造欲望。。可是很多的家长们常爱对孩子重复一句这样的话:都那么大了,还像个小孩子似的玩。
    这是对游戏的误解造成的。斯宾塞却不这样认为,在他看来:“重要的不是玩什么,而是怎样玩,玩的时候有些什么想法和感受。”
    玩布娃娃这样简单的游戏,可能玩得很巧妙;下象棋这种看似“高等”的游戏,却可能玩得很蠢,并且很孩子气。救火、打猎或者假扮印度人的游戏,玩起来都可能颇为有趣,且充满了生动的想像力;相反,读书有时却会毫无意义。
    孩子的游戏如果能够得到家长很好的鼓励和帮助,同样能得到许多有益的东西。从做父母的角度,通过游戏赏识和鼓励自己的孩子也不失为很好的途径。
    著名建筑师伯努瓦在他的回忆录曾写到:父亲曾送给他一大盒做工精致的玩具小兵,幼时的他常常几个小时地玩这些精巧的玩意。他总在和小兵的交战中战胜它们,然后“照料”伤员,把损坏的小兵粘起来,再重新上色。数年之后,这些儿时游戏里的想像跃然于他气势磅礴的剧院设计草图上。
     “彻底、真实而由衷的自由,这就是游戏。”这种对游戏的感受影响了这位建筑师的一生。童年时养成的扮演胜者角色的习惯,给了他自信和鼓舞,并把这种习惯作为一个起点,直至鬓发斑白。
    游戏或者运动本身固然对身心有益,但更重要的是,它使全家有机会一起开心地玩几小时。
    一位有三个子女的母亲说:“孩子们小的时候,我们周末常去野外露营。在下雨天我们就在带小帐篷的拖车上,找出那副商品期货纸牌游戏来,假装自己是谷类期货交易所的经纪人。我们会大声呼喝,弄得公园管理员误以为我们是在打架。”
    父母的爱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营养催化剂”。一个感受不到父母关爱的孩子,其情感发展也不可能正常,而情感的发展对于孩子的整体发展来说又是至关重要的。很多父母整日忙于工作,无形中父母与孩子之间少了一份情感交流与沟通,这是造成一些孩子冷漠、孤僻的最重要的原因。
    不少家长认为游戏和玩耍不是重要的事情,甚至是有害无利的,并把这种观点带到家庭教育中。因此,有的家长把家庭教育理解为对孩子进行早期知识技能的训练。
    其实,很多教育实践和研究已经证明,提前开始的知识技能的强化训练,并不能给孩子带来适应未来社会生活挑战所必需的素质与能力。而其所造成的短期危害是使幼儿出现过度紧张、厌食、头晕及耳鸣等症状,长期危害是使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伤害。究其原因,这种做法违背了幼儿的心理生理发育和认知的规律。
    许多研究证明,由婴幼儿自定前进步伐,自我控制的游戏是他们学习与发展的最佳途径;游戏是幼年时期重要的任务,缺少游戏的机会和经验,将影响孩子各方面的发展;游戏还是婴幼儿理解世界、适应环境的重要方式。由此可见,游戏对于成人而言,是工作之余的消遣和娱乐,但游戏对于婴幼儿来说,却是他们的“工作”,是他们生活中的正经事。为使孩子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我们做家长的应该保障婴幼儿做游戏的权利。
    普通的机器越使用越受到磨损,性能越变得落后,这是毫无办法的。然而,人的头脑却完全相反,通过对大脑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可知,人的大脑越使用越几乎是可以无限制地延长使用。
    玩游戏是孩子锻炼大脑最好的方法之一。只要父母在孩子娱乐的时候,稍微动脑想办法,做一些努力,把理论基础知识融于娱乐之中,单纯的玩耍也会马上变成使大脑变聪明的工具。
    游戏可以促进孩子的身体生长发育,孩子在游戏中,身体的各器官和组织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各种不同的游戏,大小不同的运动量,活动着身体的不同部位,从而促进着身体各系统的生长发育,特别是对孩子的运动系统和神经系统有利。孩子在进行游戏时,总是非常积极的、欢乐的,总是伴随着愉快的情绪。
    这种愉快的心,又保证着孩子身体的健康,保证着机体的正常发育。
    游戏可以巩固和丰富孩子的知识,促进其智力和语言的发展。游戏是孩子对现实生活的特殊反映。在游戏中,孩子广泛使用着各种玩具,反映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关系,运用着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游戏的同时也是运用智慧的活动。在孩子玩各种游戏时,需要观察力、记忆力、创造力、注意力、思维力和想像力等六种智力要素的积极参与,并在游戏进行过程中不断地解决不同游戏情景中产生的不同问题,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孩子智力的发展。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游戏对孩子创造力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孩子的所有游戏都离不开想像,而想像和创造关系密切,不可分割。没有大胆的“异想天开”的想像,也就无所谓创造。
    仔细观察孩子的游戏,就会发现孩子在游戏中充满了奇特想像和不同凡响的创造与主动探索精神。

第五部分 斯宾塞:快乐教育法
倾听孩子的心声
    小斯宾塞喜欢在吃晚饭时和爸爸说他们学校、同学以及周边发生的事情:哪个同学被老师表扬了,哪个同学被老师惩罚了;他在田野里发现的蝴蝶开始飞舞了;同桌的乔治在女同学的书桌里放蟾蜍……小斯宾塞总是滔滔不绝地说着,尽管斯宾塞有时候很忙需要静下心来想些事情,但对于孩子的话,他还是饶有兴致地倾听着。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在餐桌上说话是不对的,但斯宾塞却不这样认为,他能够倾听孩子说话。你可以想一想,当孩子兴致勃勃说话的时候,父母不但不愿意听,而且还打断他说话,让他好好吃饭,那多让孩子扫兴啊!即使是大人,如果受到这样的对待,也会感到自己不受重视、没有分量。
    在家庭教育中,学会倾听孩子讲话是交流的基本要求。尊重孩子,倾听他们的谈话,能够创造更多与孩子交流的机会。
    一位母亲在咽喉病被迫噤声后所发生的故事值得我们思考。
    一天,安放学回家,进门就嚷着:“我恨老师!我再也不到学校去了!”
    听到孩子这么说,在我声带没病时,我就要严厉地回敬他了。但是,那天我没那样做,我要看看下一步会发生什么?我那愤怒的孩子,蜷伏在我身边,把头搁在我的膝盖上,伤心地哭了,他说:“妈妈,今天老师叫我们写一篇作文,我拼错了一个字,老师指出了这个错字,引起哄堂大笑,我窘极了!”
    我用手搂着他,他沉默了几分钟,接着他挣脱了我,平静地说:“我要去公园会杰米了。谢谢妈妈!”
    我的沉默换来了迪安的信任和理解,使他能向我吐露他的内心痛苦,实际上,他不需要我的教训与忠告,他受到了伤害,他需要有人听他诉说内心的痛苦。
    要当一个好听众。很多人认为小孩子讲的话都是无稽之谈。然而我认为如果现在能听取孩子所关心的事,将来当他到十几岁后也能分担父母所操心的事。
    一个离家出走的十几岁姑娘的母亲深有感慨地说:“我不该去打断她的话头,不管她如何滔滔不绝。这样当她长成十几岁大姑娘时,有事就会和我商量了。”
    一个孩子说:“老师,请您耐心地听听我所提出的问题。只有您肯听我讲,我才能向您学习去听别人讲。”善解人意的人是能够听得出这番话是隐藏着委屈和挫折的。
    现在,耐心地听孩子讲话的父母似乎越来越少了。常常看到有的人在当小孩子靠近时不得不应酬一下,并说出“不善于与孩子打交道……”之类的话,说完就急忙躲开了。而作为孩的父母,不是面对孩子主动说话,而只顾看着报纸或电视随声附和地聊上几句,很少看到父母面对面地耐心地听孩子说话的情景。
    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又常常听到父母叹息说:“孩子有什么话也不给我说,我说什么孩子也不入耳。”孩子也抱怨说:“父母什么事也不给我们讲明白。”“父母光说自己想说的话,可我想说的话,父母都不听。”这种令人担忧的状况在不断蔓延之中。
    我们都渴望有人听自己说话,精神病学家的诊所挤满了需要别人聆听的人。在大多数的情形下,人与人不能沟通,因为只有人说话而没有人听。一个挽回家庭关系成绩优良的调解人说:“我令一家人言归于好,真不费什么劲。我只是让每个人有发言的机会,别的人都在听——但不准插嘴。往往这是全家人多年来初次细心聆听彼此说话。”
    聆听是表示关怀的一种方式,可以使亲子间形成良好的关系,并建立友谊。
    学会倾听也是了解孩子最有效的途径,应该引起父母足够的重视。家长有必要定期抽出专门时间来倾听孩子的心声,让孩子感觉到你对他的重视,孩子对你的信任感会越来越深。他会向你袒露内心世界,让你知道他对事物的看法和感觉。
    学会倾听不光是听孩子讲话,而是一块儿“交心”,孩子和大人共创一个共享快乐的世界。在交流过程中,不仅要听他说话,还要注意他说话的语气和表情,让他选择题目,表示谅解和同情,对于他的感受或意见不要作出轻率的结论。
     许多家长与孩子打交道感到苦恼是因为还没有与孩子真正交心的缘故。如果能够与孩子交心谈心,大人和孩子就处在没有“墙壁”、“互相理解”的安全感之中;如果孩子从幼小时期就有这种体验的话,那就决不会出现家长与孩子断绝关系的现象了。
    只有把耐心倾听孩子的话作为日常生活的行动,孩子的世界就能渐渐地看清楚了,做父母就会从中发现乐趣而不是苦恼。
    有经验的父母提出,通过听孩子说话来了解他们的感受,是非常有价值的一种方式。不论孩子提出的问题是大还是小,都要尽可能找时间立即去倾听,而不要让孩子等你有了空闲时间再说。与孩子谈话,为我们提供了一次了解和教导孩子的机会。立即倾听孩子的谈话,有助于赢得孩子的信任,这样孩子才愿意把他所有的事都告诉我们。而对我们来说,了解孩子头脑里想的是什么,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因此,当孩子与我们谈话时,我们要尽可能地立即与他交谈,这样孩子就不会失望了,他可以感受到他对于我们是多么的重要,他也就会更多地把心里话告诉我们。
    认真倾听,不能只是一种姿态。如果我们将这种态度当作一个技巧采用,只是用此来“骗取”孩子的信任,“套”出他们的真实思想,一边做出倾听的样子,一边想着驳回的理由和转变他的想法的途径,完全不考虑孩子的新观点中可取之处,只要不符合自己的看法就一概否定,内心深处还是认为以孩子的经验与认识又能懂得多少,如此反复几次,孩子便有上当的感觉,不再会接受你的亲近了。

第五部分 斯宾塞:快乐教育法
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斯宾塞认为: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心智和才能的发挥至关重要。父母的教养态度如果比较热情、民主而非冷漠、独裁,孩子的智能就比较高。在温暖而充满爱的家庭中,父母能尊重和接纳孩子的问题,鼓励和赞美孩子的优良表现,不但可以帮助孩子发展健全的人格,还能激发其创意而使其变得更聪明。
    那么如何营造一个适合孩子成长的家庭环境呢?
    ——父母相爱
    父母应该真诚相爱,而且要公开地让孩子们看到这种爱情。父亲要很真实地让他们看到那些细微的关心:在饭桌边为她摆好椅子,逢年过节向他们的母亲赠送礼物,出门时给她写信……
    如果一个孩子了解他的父母是相亲相爱的话,就无需更多地向他解释什么是友爱和美善了。爸爸妈妈的真实情感流入了孩子的心田,从而培养他能够在将来的各种关系中发现真挚的感情。当妈妈和爸爸手拉着手散步时,孩子也会和他们拉着手,但如果他们各行其道,孩子便很自然地跑到了一边。
    ——父母共同教育孩子
    大多情况下,在家务和养育孩子方面妻子要比丈夫付出的多,而一个良好的家庭里,父亲应该自觉地帮助妻子,这样不但会赢得孩子的尊敬,而且会使夫妻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抚养教育孩子,帮助妻子就是对孩子的爱。
    ——家长做出榜样
    父母需要主动地将基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教给孩子,以便于孩子在社会上成长。当然,在这方面,身教胜于言传,我们可以做孩子的好榜样。当我们把脏东西放入垃圾箱里,孩子也会这样做而如果我们随处乱丢的话,孩子也会乱丢杂物。孩子在潜移默化地模仿着我们,因此我们需要使自己成为好的榜样。如果我们待人接物彬彬有礼,助人为乐,处世豁达,我们的孩子也就有可能成为这样的人。
    ——人格独立平等
    良好的家庭环境,家长和孩子的人格应保持平等,父母不应该因子女年纪小,而漠视他在家中的地位。平等是创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的前提。父母、子女任何一方的优越感都会对其他家庭成员造成心理压力、产生心理隔阂。
    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家庭成员人格的平等使孩子乐于把家里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孩子也易于接受父母的建议。
    一个甜蜜的家庭,父母与子女间应该有最好的沟通而且彼此体谅与尊重。父母给孩子自由,同时教孩子对自己的行为结果负责任,使子女能明白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家庭成员之间相互赏识
    要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父母和孩子之间应该相互欣赏对方的优点,容忍对方的缺陷。

第五部分 斯宾塞:快乐教育法
培养孩子积极的心态
    小斯宾塞最喜欢的故事就是《塞尔玛的转变》,尽管这个故事他已经听过很多次了,但还是喜欢听。
    有一位女士叫塞尔玛,她随丈夫去从军。没想到,部队驻扎的地方在沙漠地带,住的是铁皮房子,她与周围的印第安人、墨西哥人语言不通,当地气温很高,在仙人掌的阴影下都是华氏125度。更糟糕的是,后来她丈夫奉命远征,只留下她孤身一人。因此她整天愁眉不展,度日如年。没办法,她只好写信给父母。
    好不容易盼来了回信,急忙打开一看,塞尔玛大失所望。父母既没有安慰她,也没说叫她赶快回去,上面只有三行字:“两个人在监狱的铁窗往外看,一个看到的是地上的泥土,另一个看到的却是天上的星星。”塞尔玛反复看,反复琢磨,终于明白了父母的苦心,原来父母是希望她不要总是消极地看问题。
    于是,她开始主动和那些印第安人、墨西哥人交朋友,结果使她十分惊喜,因为她发现他们都十分好客、热情;她又开始研究沙漠里的仙人掌,并做了详细的观察笔记,这时她惊奇地发现那些仙人掌千姿百态,使人沉醉着迷;她欣赏沙漠的落日,感受沙漠里的海市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岁月走过,用心聆听自己
    飘雪的情思
    师生情
    军训后的感受
    唐僧错在哪儿
    军训带给我的收获
    妖传前传之--鬼狐王的由来
    一个人的秋天
    奥特曼在人们心中
    莎士比亚文学地位的确定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河南安阳  刘海强 版权归 读写吧 豫ICP备190046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