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列表     做真人,办真事,学真语文——安阳市北关区中学语文  [admin  2022-10-18]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您现在的位置: 读写吧 >> 班级教学 >> 教育网摘 >> 正文
  中学教师校本培训系列材料         ★★★ 【字体:
中学教师校本培训系列材料
作者:admin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7547    更新时间:2009-09-13    

一、建立积极的课堂,进行有效的学习

       ——《新教材教学疑难问题研究与解决》学习心得

      通过参加暑期培训,在学习《新教材教学疑难问题研究与解决》过程中,我获得了很多新的知识和新的教学观念,下面谈谈我的一点心得体会。对话是教育过程的核心,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与环境之间的多向互动,在教学中有效地运用,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教师要转变角色和行为,与学生建立新型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而新课程给教师角色的定位是,要求教师在与学生对话、互动中,首先是一个学习者,运用叙述的技巧,在课堂中学会倾听学生的声音,在每一个对话空间里都能学会听到来自不同领域、有着不同陈述方式的声音,促进对话向深度发展。其次,教师应当是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建构知识和经验的指导者;二是在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学习方法、疑难问题等方面给予一定的、适时的建议与指导,以体现教育的职责。再次,教师还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激励者与促进者,这一角色内在地要求教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还学生自主学习的物理时空与思维时空,鼓励学生把话语从其学科领域的积淀中解放出来,焕发出无穷的创造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其次,要创设一定的话题 “知识可以超越历史与文化的界限而适用于任何情境”的观点正受到越来越多的批判 “情境”的作用正越来越受到重视。再次,教师要学会一些引导 “对话互动”的策略和技巧。例如 “头脑风暴法”,在对话、互动中,教师对学生的观点暂缓判断,在一定的时间内要让尽可能多的观点呈现出来,就像“风暴”刮过大脑一样,这样就能激活对话者的思维。

 

 

学习方式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所具有的或偏爱的行为和认知取向。它是学习者持续一贯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而学习策略则是指学习者为完成学习任务而采用的一系列步骤,其中某一特定步骤称为学习方法。本次课程改革要求改变当前学校中普遍存在着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要建立积极的课堂环境,学生和教师彼此之间积极的关系;学生能参与到学习中来;学生、教师在课堂中能多一些合作;学生之

间没有过度的课堂竞争;以及良好的课堂纪律。要做到上述几点,教师需要做许多事情。

首先,教师可以创建一些适合于学生学习的物理环境。好的学校环境,能将学生的精神状态调整到最佳,让他们能更快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然后教师要促进学生之间的和谐的关系。成功的社会交往,能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安全感,频繁、有效的交往也能很好地激发在群体中的个人的学习动机。而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平等、民主的关系更有助于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促使自主学习的进行。

其次,给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先学后讲把更多的课堂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 (1)设置疑难情境,引导学生去思考。 (2)帮助学生排除各种干扰因素。    

再次,自主学习要注意的几方面要素: (1)自主学习需要学生有一定知识和认知基础。不能盲目地认为自主学习模式适应一切学生。(2)除了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以外,自主学习也都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目标之(3)自主学习重视学生的地位,以学生的学为中心。(4)自主学习的授课形式都以个别教学和集体教学相结合来进行。(5)在教学的基本顺序上,自主学习常常是学生先学,然后老师再教。另外,学生参与评价学习结果并优化学习方法。这一改善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的关键。学生对先前学习成效进行判断,并以此作为评价自己学习方法的有效性的标准。在实施时,教师的任务是让学生准确地评判自己,找出学习方法中的不足,教师要及时地提供适当的、结构化的情境,鼓励并引导学生在这种安全的情境中使用新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会了新的学习方法之后,教师应帮助学习者回顾学习中的每一步骤,使他们在脱离这种结构化的情境之后,仍然会使用该方法。并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去评价新方法,让学生自己决定方法的有效性

 

 

二、备课应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备课问题诊断与解决的个案分析报告         

     在平时的教案抽查中,我们见到的似乎都是拷贝、克隆的教案,千人一面,千篇一律,这些备课既没有标新立异的鲜明特色,更没有一丝一毫个性的张扬。只有在带有极强功利性的教师备课评比中,才能见到为数不多渗透新理念,体现新设计,包含新思路的好教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是教师的思想还不够解放,害怕标新立异的备课在检查时通不过,还是目前尚未形成教师备课创新的奖励机制,教师缺乏动力?

【案 例】

  一些教师是教学参考书的虔诚的崇拜者和忠实的执行者,视教学参考书为法宝,把教学参考书当作不可违背的金科玉律,局限在藩篱内不敢越雷池一步。他们依据教学参考书确定教学目标,定位教学重难点,构思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流程,把教学参考书内容绝对化,把整个课堂教学变成教学参考书的翻版。尤其是不少青年教师在备课时有一个通病,即未认真读懂、读通文本,就急忙翻教学参考书,查阅现成的教案(或教学设计)或教学实录,把别人的教案(或教学设计)依葫芦画瓢搬上课堂。

【点 拨】

  教育是极富个性的事业,备课是教师个性智慧的结晶。由于教师在教学中每节课所处的具体情境和经历的过程都是不相同的,每一次都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丰富而具体的,因此备课也应该是百花齐放,各具风格,充满创造性的。新课程弘扬人性,张扬个性,备课形式和风格的个性化、多样化是新课程标准孕育下的必然走向。

  传统意义上的备课,即备教材,备教学参考书,备学生,其实还应该包括备风格。任何一位教师都会有自己成熟的或不成熟的教学风格。所谓教学风格,是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一贯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的独特结合和表现,是教学工作个性化的稳定状态之标志。

李如密教学风格初探 . 教育研究, 1986 9 ):5.教学风格的本质特点在于它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表现在许多方面,如独特的教学语言、教学方法、教学风度和教学机智等。

对教学风格的认识需要强调三点:第一,教学风格属于教学艺术的范畴,它是教学艺术家所特有的,在教学活动中一贯表现出来的一种“韵味”、“格调”、“风貌”。教学风格形成的根本途径是教师对教学艺术的不断追求和自觉探索,“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教师绝对与教学风格无缘。第二,教学风格体现了教师的教学个性。教学个性是指教师个人的兴趣、爱好、情感、意志、才能、性格、气质等诸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反映。但教学个性并不等于教学风格,只有当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艺术探索和追求中,“教师主体个性在教学观点、教学方法、教学作风等的结合体在教学实践中显示出来的成熟的、科学的、较为稳定的风貌特征”杨再隋 , 雷实当代中国小学作文教学风格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1988 3.的时候,我们才可以说,这个教师的教学达到稳定的个性化,即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第三,教学风格无高下之分,有效性是检验教学风格的实际标准。由于形成教学风格的各种主客观因素的不同,尤其是教师个性和教学个性的差异,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是千姿百态的。教学风格大致可分为:科学型(或称理智型)、艺术型(或称情感型 ) 和混合型。不同类型的教学风格会明显地具有各自的一些特点。科学型的教学风格:严谨细致、深入浅出、沉稳柔和、逻辑推理。艺术型的教学风格:热情奔放、幽默风趣、慷慨激昂、活泼明快、富有表演性和感染性。混合型的教学风格:兼而有之。究竟哪一种教学风格好,不能一概而论,每一种教学风格都有其特有的长处,也有着其显性或隐性的不足。

【解决策略】

  1. 教师应彻底改变过分依赖教学参考书的奴隶式备课方法,成为一个有自己见解的思考者

  备课是一项充满灵性、充满创造性的工作,它既有一般可遵循的规律和原理,同时更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差异性。所以,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不断强化自我意识,注意培养和提高自己钻研教材、理解运用教材的能力。面对教材,不管是一篇新课文或者新一章节的知识,首先应仔细地反复研读,认真地分析思考,不要急于翻看教学参考书,不顾一切地钻到参考书的圈子里。要以课程内容为对象,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学生实际情况为根据,在深钻细研、反复思考的基础上,找到三者的最佳结合点。自己有了成形的思路和成熟的东西,再去翻阅教学参考书,进行必要的补充丰富。正如魏书生所说,“一定要注意以我为主,以我的教学风格、教学个性、教学特长为主。用各家各派的理论来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教学特长,发展自己的教学风格与个性”。备课过程中,最珍贵的就是那些属于自己的东西。

  2. 要克服绝对相信教学参考书的盲目崇拜意识,成为一个具有批判精神的创造者

  且不说当前有一部分教学参考书以赢利为目的,其内容陈旧,观点错误,就是权威部门编写的教学参考书也仅仅是一家之言,不可能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新课程的实施,教师具有了新的角色定位,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而且是课程的开发者。什么是开发?就是教师经过思考探索,以独立备课为基础,形成第一次备课的蓝本,然后再与别的教师的教案中的优质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创造开辟出来的具有校本特色和个人风格的新东西,绝不是鹦鹉学舌似的盲从。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具有向权威挑战的胆识和才气,运用批判性的眼光看待教学参考书,创造性地进行备课,使自己的教学个性更加趋于成熟,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3. 须要不断完善备课方式的评估规则

  若要教师备课创新,凸显个性,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领导首先要改变对备课限定的、一元化的僵化要求。自由、开放、宽容是促进教师进行创造性备课的可靠保证。对新参加工作的教师,应要求他们备课注重规范,以锤炼青年教师备课的基本功;对中老年教师,应要求备课有创意,在教学改革上下工夫;对优秀教师,则要求他们重在总结经验,帮助形成教学理念。在评估中,还要注重实用性,淡化应检性,鼓励教师采用多样化的备课形式,如提纲式、随笔式、表格式和框图式等,以体现个性化的教学风格,促进课堂教学的创新,使教师从繁重的机械书写中解脱出来,使备课不再流于形式。

 

 

   

三、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情况分析报告 

一、教材编排分析

九年级下册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79年级)的最后一册,也是整个义务教育的最后阶段。在编排体例上,仍是以专题组织单元,同时兼顾文体。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来说,九年级下册按照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板块,设计了六个人文专题。它们分别是:土地情思、人物画廊、生命之歌、舞台人生、百家争鸣、古代生活。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爱人类的思想感情,引导他们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从知识与能力这个维度来说,全套教科书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安排如下:七年级上、下册,不分文体,文白混编,侧重培养基本的阅读能力,如把握文意、理清思路、揣摩语言、体验情景、质疑问难等;八年级上、下册,文体分编,文白分编,侧重培养阅读记叙文、说明文、抒情文和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九年级上、下册,文体分编,文白分编,侧重培养欣赏文学作品和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本书属于第三个阶段,六个单元分别安排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先秦诸子散文、叙事散文以及古代诗歌。

从过程与方法方面来说,九年级下册侧重文学教育,在引导学生进行文学欣赏的时候,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略作品的内涵,并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学会联系当时的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另外,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是学习母语的最佳范本,要学会品味和揣摩这些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熟读或背诵精彩篇章。

二、教学重点探究

在内容上,九年级下册由六部分组成: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语法知识(补白);附录等。现将各部分的教学重点介绍如下:

阅读部分包含四个现代文单元,两个文言文单元。

第一单元学习中外诗歌,主要学习自由体诗。与以前各套教材相比,这套教材大大加重了自由体诗的比例。全套教材共有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1723首,占全套教材课文比例的1/10。再加上古典诗词的篇目,这套教材对诗歌的重视是显而易见的。那么,我们为什么如此重视诗歌呢?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就在于欣赏诗歌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学趣味的最好途径之一。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过,诗是文学体裁中最谨严、最纯粹、最精微的一种,如果对诗没有兴趣,对于小说戏剧散文等的佳妙处也终不免有些隔膜。不爱好诗而爱好小说戏剧的人们大半在其中只能见到最粗浅的部分,那就是故事。而要真能欣赏文学,一定要超越简单的好奇心。深入领会艺术家对人生的深刻观照和表达技巧,加深对人生的认识和理解。在青少年阶段学习和背诵大量精彩的诗歌作品,可以为学生奠定一个良好的审美基础。学习这个单元要注重诵读和体味,抓住诗中饱含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深入领会诗歌的情感内涵与思想意蕴。

第二单元学习小说。小说是一种常见的文学体裁,为学生所喜闻乐见。人物、情节和环境是传统小说的基本要素,现代小说则有淡化情节、注重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倾向,但总的来说,文学是人学,任何文学作品都离不开对人的关注。本单元围绕“人物画廊”这一专题,选编了四篇中外小说,目的就在于引导学生抓住小说的主要因素──人物,了解小说的主要特点,深入体会小说的思想和艺术魅力。在学习时,要注意从外貌、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方面入手,抓住人物特征,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在此基础上,分析体会作者隐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联系小说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同时,还要关注小说的结构和篇章布局,体会作者艺术构思的巧妙。小说的语言往往是鲜活而又经过精心锤炼的语言,学习时要注意细心揣摩。

第三单元学习散文。散文的种类很多,按表现手法而言可以分为三类: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哲理性散文。本单元侧重学习哲理性散文。这类散文,除了具备一般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以外,还有一些自己独特的特点。如在具体细腻的描写之外,一般都隐含着某种深刻的理念。这类散文有时也抒情或叙事,但往往不是为抒情而抒情,是为了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或人生感受。它们有的直接说理,用大量形象的比喻来阐述自己对人生的某种认识,如《谈生命》和《人生》。有的则借助对环境和景物的描写,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悟,如《地下森林断想》。学习时要学会抓住关键语句,深入理解文章的丰富内涵。

第四单元学习戏剧和影视文学。本单元包含的种类比较丰富,有传统的话剧剧本,也有当代戏曲作品,有这些年新兴起的话剧小品,也有经典的电影剧本。这也是本套教材惟一的一个戏剧和影视文学单元。设计这样一个单元,目的在于通过这些剧本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戏剧影视文学的兴趣,开阔视野,增强对不同艺术的感受能力。学习时要注意抓住每篇作品的艺术特点,重点把握戏剧冲突和戏剧语言,注意剧本在矛盾冲突中展现人物性格,怎样以个性化的语言塑造人物形象。对于电影文学,则要注意体会其生动的画面感。学习这个单元,可以让学生观看有关的戏剧、影视演出,以便更好地了解戏剧和影视艺术,丰富自己的审美感受。

第五、六单元是浅易的文言文。其中既有诸子散文,也有先秦时期的一些叙事散文,还有《诗经》中的两首名篇,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先秦诸子散文是中国哲学和思想的源头,另一方面又是优秀的文学作品。这里所选都是其中比较浅显易懂的篇章,而且多运用寓言或故事来发议论,讲道理,学生理解起来应该不太困难。另外几篇叙事散文叙述完整,曲折动人,学习这类文章,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文言文和古代文化的兴趣。学习这两个单元,首先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努力扫清文字障碍。常用文言词语、句式是学习的重点。另一方面,学习文言要注重诵读,反复朗读直至成诵。积累丰富的文言篇章,对提高学生的现代文阅读和写作能力也非常有帮助。

九年级下册的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与前几册一样,也主要有两种呈现形式:一种是整合于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本册一共设计了六个综合性学习活动:脚踏一方土,走进小说天地,关注我们的社区,乘着音乐的翅膀,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岁月如歌──我的初中生活。它们一般都是由本单元的课文内容生发、拓展来的,每项活动的内容都比较丰富。如由第一单元的“土地情思”,设计了“脚踏一方土”的活动,引导学生关注土地的过去和现状,讲述土地的故事,增强对祖国、乡土的热爱之情。如第二单元在学习小说之后,做一次有关小说的探究活动,总结自己过去读过的好小说,讲述它们的故事和人物,既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也可以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还可以借此指导学生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另一种是设置在课文后面的“研讨与练习”中。这类写作与口语交际练习相对简单一点,一般会随课文而生发,进行一些仿写、改写或说话练习等。

古诗词背诵和名著导读也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本册选了10首古代诗词,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名篇佳作。推荐这些背诵篇目,主要是为了增加背诵量,使学生在记忆力最好的时候,多一点文化积累。本册推荐的名著有《格列佛游记》《简·爱》和泰戈尔的诗。读整本的书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必要途径和最终目标,民国时期的大纲中就把读整本的书列为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并专门规定了学时和学分。解放后,这方面的指导和要求比较欠缺,以至后来一个时期竟把读课外书当成“不务正业”。事实证明,多读书,读整本的书,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必由之径,决不可忽视。现在设这样一个板块,目的就在于提醒广大教师注意全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课内外沟通,指导学生读整

本的书,读好书,养成他们良好的读书习惯。

本册书将有关的语法知识放在了补白中,一共五项,分别是:句子的结构要完整,表达要合事理,句子成分搭配要得当,语序要合理,使用句式要单一,其核心内容是“如何修改病句“。这也是课标中一项重要内容和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俗话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我们希望学生不仅能写文章,而且学会自己修改文章,养成修改文章的良好习惯。这些补白提供了一些修改文章的角度和重要技巧,学习时可以结合自己的阅读和写作实际加以细细体会。

附录是两篇如何进行文学欣赏的指导性文章,一篇是“谈谈散文”,一篇是“谈谈戏剧文学”。这两篇文章分别从各自的体裁出发,深入浅出地讲述了散文与戏剧文学的不同特点,并以教材所选文章为例,谈到如何进行文学欣赏的问题。教学时既可以在相应的单元教学之前,引导学生自己阅读这两篇文章,增进对散文与戏剧文学的了解,也可以在单元教学之后,结合课文进行总结性阅读,促进学生的认识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三、我的教学想法

(一)有效进行文学作品的教学

文学作品有着多义性、丰富性、含蓄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教学时首先要尊重学生自己的独特感受,注意体验、感悟、生发,切忌某些生硬概念的灌输。要结合文学作品多用形象思维的特点,着力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联想能力。文学作品讲究以情动人,无论诗歌、散文,还是小说、戏剧,往往蕴涵着丰富的情感,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多加体会,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真善美的教育。教学时还要引导学生多诵读,在朗读中细细体味文学作品的音韵美和意境美。另外,对文学作品,不要孤立地阅读,而要把作家作品放到历史发展的长河里去分析,结合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深入理解作品的深刻意蕴。

(二)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教师要把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放在重要位置来抓。要引导他们广泛读书,不仅要课内读,还要课外读;不仅要读单篇的文章,还要读整本的书;不仅要读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还要广泛涉猎哲学、历史、经济、自然科学(科普)等方面的著作;不仅要读中国的,还要读外国的。应尽量引导学生多读一点,读杂一点。古今中外的名著读得多了,独立欣赏鉴别的能力也就强了,文化素养也就提高了。

(三)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很多方面,如善查工具书;学习时注意做卡片、文摘,写读书笔记;读书前读序跋、目录;认真认字、写字,字斟句酌,克服写错字、

用错字的毛病等。关于读书方法,张志公先生曾提出一个“三遍读书法”,即粗读一遍,想一遍,再细读一遍。粗读一遍的目的在于粗知文章大意,得其梗概。想一遍,就是在自己头脑中理清文章的脉络和主旨。再细读一遍,目的在于验证、咀嚼、消化。这种读书方法对中学生应该很有借鉴作用。写作方面,则包括仔细观察和认识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写作之前先写提纲;会自己修改文章等。这些习惯都贵在坚持,需要教师的悉心指导和有意识的培养、督促。

 

四、关于毕业班语文教学的个案化思考 

2008年安徽中考过去了,留下了许多值得思考的地方。回顾初三一年教学,有值得欣慰的地方,也有许多遗憾,想必每个历经初三教学的老师都会感同身受吧。特别是面对中考卷的时候,往往会觉得自己在整个初中三年教学中所做的“无用功”太多,就语文学科而言,就我本人而言,此种感觉尤甚。为了自己在未来的教学之路上走得更简洁一些,更从容一些,更有成效一些,我想用文字把中考后的一些感受固定下来,以便日后随时提醒和砥砺自己。本文所叙范畴为安徽地区语文中考,叙述对象为初三语文教学,叙述案例为本校本人所历,实为一家之言,不具普遍适用性。先笼统的谈一下我们的复习原则:那就是准确、实在、灵活。下面重点谈几点思考。

一、 一种认识:

    作为初三语文老师,我觉得需要客观认识初三学生状况和语文学科在目前考试系统中的地位。不要以为语文是国文,就理所当然的获得了地位和学生重视。从目前中考来看,英语、数学往往是学生分差比较大的学科,理所当然会获得诸多学校的“重视”,学校也往往会对这样的学科在实际操作中采取一些“倾斜政策”,比如时间安排、奖励机制等,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是所谓“公开的秘密”了。此外有些学校还有所谓“优势学科”,但绝大多数情况都不是语文学科。

由此可见,语文这门学科,在初三七门学科中所获得的空间极其有限,要在课外让学生去多花时间,在普遍意义上是不切实际的。然而语文的知识要点又比较繁琐,又相对分散,需要识记的内容比较多……那么,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我觉得,从事初三语文教学的老师,首先要确立这样一种认识:初三语文,必须充分立足课堂解决问题,在有限的空间里发挥尽可能多的创造性,尽最大努力提高每一堂课的效果,不能迷信“功夫在诗外”的传统理念。

当然,各个学校的情况又不尽相同。这里要说的是,研究学科所处的整体环境,明确一些有利和不利因素,有助于减少复习工作中的抱怨和盲目,有利于确定符合实际的教学、复习策略。

     二、两个研究

    1.研究课堂教学效率

    ①我们必须努力形成一种意识:珍惜课堂上每一分钟,努力让每一分钟产生价值。把每一堂课当中考前的最后一堂课。比如课前引入环节,我们注意发挥教师教学个性,努力做到求同存异,以使教学效益最大化。每个老师上语文课都有自己的特色做法:如有的老师每节课前进行三分钟演讲;有的课前要求同学介绍近期的一本书或一部电影,有的进行名人名言的演讲;还有的叫同学讲一则寓言故事,其他同学(或同桌)加以评讲,再则就写循环日记,写完后课前2分钟把精彩的部分当堂朗诵。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拓展了语文教学的内涵。这就是所谓以小见大,在有限的时空尽可能创造无限。让学生明白,短短三分钟,原来可以做这么多的事,达成这么多目标(锻炼了学生心理素质,锻炼搜查整理能力、观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

     有了这种意识,目标的明确、环节的简练和紧凑、反馈的及时等都有了。

   ②始终注意初三语文复习课的兴趣。

再紧张也别忘了生活,再紧张也别忘了笑声。我们努力做到使语文教学生活化: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把语文放在一个大语文环境中,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教学活动。我们认为坚持这一点在中考里始终不吃亏。关于课堂教学的兴趣设置问题,方法很多,这里只强调关注兴趣的态度,具体方法不再赘述。

   ③充分利用多媒体展开教学活动。

    我们一中初三语文备课组的课件、资料都是共享的。教师们平时做好课件,都主动放在电脑中,让其他老师参考、改进,共同整合资源,利用资源;我们鼓励年轻教师尽量用多媒体上课,扩大上课容量,提高上课效率。当然不是说课堂容量越多越好,我们的媒体使用原则是:多媒体服务于教学,但不能约束教学。

   ④智慧的处理繁多的练习。

初三复习阶段的练习肯定是很多的,除了配套练习,还有很多外来卷,也有老师自己整理的练习。我们的原则是:精心选择,大胆取舍,归类讲解。举个例子,评讲试卷,有的老师一堂课评讲一份,有的能评讲两份乃至更多,有的只能评讲半份甚至更少。你说谁的效率高?是不是评讲得越多越好?不一定,不能单从量上来做评判,而是要看这位老师是否以知识点为归依进行了归类讲解,是否有举一反三的教学引导行为。

   2.研究中考题目

作为初三语文老师,不可避免的要研究中考题目。研究中考,有利于很有条理化的做好板块分工,更突出复习重点,增强针对性。我们针对中考考试说明,反复研究中考卷,不但研究近几年的变化发展,更研究七、八年的发展变化规律,研究其题型的变化,更注重命题趋势的变化。告诉我们:语文,朗读所有篇目是很重要的事情。当然,研究中考题更要注意哪些题型是常见的,哪些切合生活实际,特别是体现地区特色的,在以后复习中多加注意训练。总之,我们扎扎实实地做好这一分析工作,并在备课组活动交流讨论,形成共识。 

同时,研究中考,但不仅仅只是为了中考,更要注重与高中教育的衔接,因为我们注意到,中考科技说明文的出现已经体现了这一衔接意图。

     三、三点重视:

 1、重视校本教材的开发

    语文不能就事论事,不能就课文而课本,而要根据学生特点开展针对性的学习项目,练字、读书、读报、日记、论文等,并把这些项目作为初一到初三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闪光点安排到各个年级组内:如初一练字,到了初二写日记,初三则加强阅读。初三年级时间有限,大规模的布置大部头名著已不现实,我们就编写美文赏析阅读(美文有简答题又有写作片断),在早读时间安排训练,尽量做到当堂做当堂讲评,既开拓了学生视野,又锻炼其阅读、写作能力。更主要的是同学把美文当作写作的典范加以收藏,增加了校本教材的积累。

2、重视广泛地占有、整合资料

    我们平时重视对材料的整理、综合,形成了常规制度。每个备课组初期都精心挑选10本左右的参考书,共同使用,再加上个人所拥有的历年积累素材,比如美文赏析的材料,有些就来自前几年语文教研组长李老师精心编选的材料,也包括近几年中考卷,一课一练等的训练。然后每个老师整理出一套适合自己学生的练习。这样,普遍性和个性特点都得到了有机结合,材料的价值必然增加。

3、重视集体智慧的凝聚

我们强化备课组的功能,重视集体智慧。我校每周安排三次进行备课组活动;这种做法带来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上课进度一致了,教学上遇到的教学难点、重点得到了及时解决;新手上课也有了明确的方向,总之大家心齐了,目标一致了。这样的做法虽花费了教师大量时间,但对学生来说,无疑是得益之举。

    重视集体智慧的凝聚的另一层含义是做到合理分工。每到单元伊始,就是每单元合作工作的开始,每一个人负责一块,从字词到课内语段到课外语段的拓展延伸同时展开了,要求在单元教学结束时拿出,让同学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9.15答案
    《无题》精炼
    《岳阳楼记》精练
    《故乡》重点题
    《藤野先生》练习
    富贵不能淫
    庄子十个小故事,十种大智慧
    九年级语文练习
    记叙文阅读考点答题思路
    《母亲的心》阅读精练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河南安阳  刘海强 版权归 读写吧 豫ICP备190046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