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列表     做真人,办真事,学真语文——安阳市北关区中学语文  [admin  2022-10-18]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您现在的位置: 读写吧 >> 班级教学 >> 教学论文 >> 正文
  阅读教学中的“奇思异想”         ★★★ 【字体:
阅读教学中的“奇思异想”
作者:在水伊人    文章来源:引用    点击数:1909    更新时间:2008-11-29    
  “奇思异想”是指在阅读教学中为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或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师生对阅读内容再挖掘、再质疑、再想象、再迁移、再深化、再创新。教学实践证明,适时灵活地运用“奇思异想”法,能发掘出阅读教材中丰富的隐性资源,深化阅读内容,加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增强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也能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启迪学生的心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创造思维,更能让阅读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充满情趣和魅力。

1.挖掘“空白点”,引导补想

“空白”是中国国画、书法艺术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文学作品运用“空白”艺术,能给读者以广阔的想象空间。接受美学理论代表人物伊瑟尔在《文本的召唤结构》中提出了几个著名的接受美学的概念,如“隐含的读者”“期待视野”“未定点”“空白点”等等,它们决定了作品的“召唤结构”,这也是作品接受得以实现的关键。文本中的这些“未定点”和“空白点”,都需要由学生的阅读活动来填补,填补原来空缺的意义,并赋予崭新意义。南宋周密有“三分诗七分读”的说法,这七分读就是创造性地填补了“空白”。文学作品给人们留下许多阅读、思考、想象的“不确定性”和“空白”,使其具有巨大的想象空间和意义领域。在教学中,需要我们善于捕捉这些创造想象的因子,激发学生“完成形象”心理的冲动,填补文本的意义“空白”,体会、品味、叩问、质疑文本,去补白,去解读,再创造,达到“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如《孔乙己》一文中写孔乙己最后一次出现于咸亨酒店,只穿一件破夹袄,那么那件“又破又脏”代表读书人身份的“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的长衫到哪里去了呢?在教学中,可让学生大胆补想长衫失踪的原因;讲《故乡》一文,又可让学生补想杨二嫂由“豆腐西施”变成“圆规”的过程;讲《木兰辞》一文,则鼓励学生补想木兰十年征战生活的点滴故事;讲《智取生辰纲》时,引导学生去解开文中众多的谜团:杨志押送生辰纲中为什么无情鞭打逼赶众人前行,吴用七人的计谋一般,为何能得逞?……通过对作品“空白点”创造性的补想,实现对作品内容进一步延伸,对作品意义更深刻的领悟,正是“画出阳关意外声”。(苏东坡诗)

2.挖掘争议点,引导逆想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就是说阅读是人读人异,人言人殊。教材中隐含有许多争议点,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发现、质疑和批判,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社会现状,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意图进行比较,大胆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作品的观点提出否定。如孟子的“困境出人才”、韩愈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等,若用现代观念或换一角度思考,会产生合理的异议:“逆境也能困人才,顺境却能出人才”,“千里马要学毛遂”,如此来培养学生的辨证创造思维能力。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作品人物形象进行审美提升。如在讨论《范进中举》主人公时,学生或许也能对范进所表现出的锲而不舍精神感到赞许;如在赏析《项链》中路瓦栽夫人形象时,学生一改她作为虚荣心强和追求享乐的小资产阶级妇女的形象,读出了她坚韧、勤劳、善良的一面。这种逆想,无疑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我们还可以启发学生探讨文本的丰富内涵,对文章的传统主题提出异议。在概述《愚公移山》主题时,学生在赞赏愚公雄心壮志时或许会感到干事业除了要敢于苦干外,更要借助外力,注重巧干;在讨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时,学生或许能突破“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对比,批判封建教育制度”这一传统主题,得出自己的结论:“全文贯穿着甜美、欢乐的回忆,有对百草园的喜爱,对先生开明通达的好感和对读书入神的赞美,实为一首少年时代的恋歌”。崇尚标新立异,鼓励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并“提出看法或疑问”,能排除学生对传统的迷信,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鼓舞学生不囿于定论和陈见而大胆质疑和逆想的勇气。这种多维阅读理解的争论,无疑会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批判精神。

3.挖掘可换点,引导换想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于阅读教学“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阅读”,“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语文阅读教学中采用换想,即为文本的内容和表达另作设计,能激发学习兴趣,活跃思维,启发创新。如教学《地下森林断想》时,我就采用了换想法去启发学生创新。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你以地下森林景点的一名导游的身份,向游客们详细讲述地下森林的来历。这种变换角度是创新思维的好形式。教学《木兰辞》,可与学生一起探讨“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的可信度。虽然这可能是真实的,但我鼓励学生提出怀疑性的问题:这是文学创作的一种方法,它能反衬出木兰“巾帼不让须眉”的英勇顽强。教材中可作为转换联想的内容不乏其例:讲《我的叔叔于勒》时,让学生借于勒之口叙述独闯南美洲的经历,反衬菲利普通夫妇的自私无情;讲《羚羊木雕》时,让学生以好友万芳的角度讲述我们之间的友情故事,突出纯真美好友情的珍贵;讲《藤野先生》时,请学生以藤野先生的身份介绍鲁迅在日本的遭遇,感悟鲁迅弃医从文的缘由与强烈的爱国之情;讲《变色龙》时,请学生以奥楚蔑洛夫的口吻讲述他处理小狗咬人一案的经过,展示他那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卑劣心理;讲《皇帝的新装》时,让两个骗子登台讲述他们行骗皇帝得逞的故事,从中暴露出皇帝的愚蠢与虚伪。

4.挖掘可想点,引导设想

人类许多的科学发现都源于假想,假想思维能使人们获取意想不到的发现。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文中可想点加以设想。一位教师在教《狼》一文时,启发创新:假如你是文中的屠户,将如何对待这两只狼?有学生说:“爬树躲避。”有学生说:“放火烧薪。”有学生说:“追杀两狼。”……老师对学生的创新给予表扬后,明确:假如怕狼,就会被狼吃掉;假如机智勇敢地作斗争,就一定会想出办法,战胜狼。教者以假设发问,不仅让学生明白了文章的主题,学会了应变和适应生存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求异创新思维。语文教材中还有大量的“假如”的想象镜头:教《愚公移山》时,可设想:假如你是愚公,不考虑“移山”,而是考虑“搬家”如何?这一设想挑战定势思维,有助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周密性,对深入理解课文大有裨益。教《我的叔叔于勒》时,可设想:假如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他们会怎样?“一石激起千层浪”,菲利普夫妇的表演定是丑态百出,令人嗤之以鼻。教《邹忌讽齐王纳谏》时,可设想:假如你是齐王,听了邹忌的劝谏后你会怎样做,结果会如何?变位思考,有助于凸现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思想。教学《奇妙的克隆》时,可设想:假如你与克隆的“我”在一起,会发生怎样的故事?这一设想,可拓展文本内涵,有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克隆技术的未来发展以及其利弊之处……

5.挖掘言外之意,引导推想

推想是一种猜测推断,是建立在初步感受理解基础上的。语文阅读中的大胆的推想,有助于丰富文章内涵,深化文章主题,突出人物性格,领悟作品情感与价值取向。文学作品十分讲究含蓄,有所谓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韵外之致”等创作主张和艺术表现手法,这种“贵在言外,使之思而得之”的表达效果,是语文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推想的“导火线”。如探究《沁园春  雪》揭示全词的主旨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时,我们可发问:这里作者所指的“风流人物”应是谁呢?学生积极思考,纷纷推想:应该是革命领袖自己,应该是领导中国人民为民主奋战的中国共产党,还应该是广大的人民大众?大胆的推想,可以更全面的领悟诗人的思路和全词的主旨,有助于深刻感悟诗人作为革命领袖而创造空前历史业绩的自信、自励和抱负。如教《故乡》时,中年闰土与“我”见面时的称呼“老爷!……”我们可问:这短短的一句问候,“老爷”两字言简意重,感叹号、省略号可有什么用意?学生经过大胆推想,得出多种结论:这是闰土的地位卑微的直接表现,对旧时的好友他不敢以平等的身份相待;这是闰土对“我”一类所谓的社会上层人的恭敬与屈从,语气中透着怯懦与畏惧;这是闰土与“我”之间不再有共同的语言,所以除简单沉重的问候外就是一片沉默,那六点省略便是无言的沉默,是闰土与“我”之间的“厚障壁”。引导学生抓住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加以推想,作出自己的评价,说出自己的体悟,既有利于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获得课文中难以表现的新发现,又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变通性,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6.挖掘情节之韵,引导续想

有些文章的结尾,言尽而意未了,细细品位,耐人寻思,饶有趣味。对于故事结局留有想象空间的课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推测可能产生的新结局。这样,故事读写成了供学生发挥才能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想象能力就可得到充分发挥。在教学时抓住它,让学生循着文路或思路展开合理想象,对原作的艺术形象、主题内容进行开拓、补充;可以丰富情节,展示人物命运与性格,揭示作品意义等等。如《孔乙己》结尾处写道:“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孔乙己是死是活,怎样死的,如何活着,读者不得而知,但留下了极广阔的想象空间。对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孔乙己的性格、生存境况和社会背景,联系课文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探究孔乙己之死;我们可以让学生大胆突破文章主题和时空,设想孔乙己生存下去的可能。如教学《丑小鸭》一课,可设问:“丑小鸭”成了美丽的白天鹅后会有怎样新的生活呢?这一问题很快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对丑小鸭今后的生活进行续想。有的认为丑小鸭会回家去看看,有的想象丑小鸭去旅游,交了许多新朋友,有的甚至异想天开说丑小鸭获得爱情,从此过着幸福的生活。此时,教师可以凭借这个问题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明白这是作者对千千万万“丑小鸭”的一种美好生活的祝愿。又如教完《卖炭翁》后引导续想:卖炭翁的炭被抢走之后,老人的命运如何?教完《喂,出来》后引导学生续想:那句奇怪的叫声“喂,出来!”重新传到地面,那块小石头往地上掉了下来,接下来可能会有怎样的故事发生呢?教完《孤独之旅》后,让学生根据小说内容,合理设计杜小康的未来。通过续写,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够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总之,“奇思异想”阅读教学法,是发掘教材中隐性资源的重要手段,它能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进行创意阅读和想象,能激发学生创造热情,提供二度创作的空间,赋予学生一次次抒发内心感悟和阐明不同见解的“误读”的自由权。可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采用“奇思异想”教学法,能深入挖掘作品内涵,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有效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从而提高阅读质量。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寻找语文课程视野下的“文言
    法家·儒家·道家
    做一名反思型的教师
    做个有灵性的语文教师
    一个理想主义者的言说方式
    给我空间,我就能飞翔
    陈大伟:建设理想课堂
    语文课该是什么样子?
    语文课该教给学生什么?
    我心目中理想的语文课堂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河南安阳  刘海强 版权归 读写吧 豫ICP备190046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