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社戏》同步专练 | |
作者:网络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2609 更新时间:2010-10-14 21:42:21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
|
|
【积累·感知】 一.给多音字注音组词 省( )___ 相( )___ 壳( )___ 泊( )___ ( )___ ( )___ ( )___ ( )___ 二.给形似字注音组词 较( )___ 篙( )___ 絮( )___ 楫( )___ 皎( )___ 蒿( )___ 恕( )___ 揖( )___ 狡( )___ 嵩( )___ 怒( )___ 辑( )___ 三.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词语并分析表达作用 1.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 )开船,在 桥石上一( ),( )几尺,即又( )出了桥。 作用: 2.我的很重的心忽而( )了,身体也似乎( )到说不出的大。 作用: 四.请根据文章顺序排列下面事件的先后,并作详、略归类。 1.六一公公送豆给“我”。 2.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3.夜航赴赵庄看戏。 4.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5.看戏前的波折。 6.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 7.和伙伴们在赵庄看社戏。 顺序: 详写: 略写: 五.整体感悟课文后回答 1.作者为什么说平桥村“在我是乐土”? 2.双喜和六一公公分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3.试举例说说本文景物描写有什么特色? 4.你怎样理解课文的结尾? 【体验·探究】 六.课内语段阅读 甲: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乙: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 1.注音 蹿___ 老渔父___ 2.释词 ①依稀: ②夜渔: 3.你怎样理解甲段中“朦胧”和“踊跃”这两个词语? 4.“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什么描写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呢? 5.甲、乙两段景物描写的内容各是什么? 6.甲、乙两段都写了船速之快,哪一处是正面描写?哪一处是侧面描写?请找出有关语句并抄写下来。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7.这两段景物描写都调动了人体的感觉器官,请分别找出来,再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七.深入探究下列问题 1.你怎样看待文中“偷豆”这一 情节安排? 2.从小说《社戏》中,你能看出作者对故乡有怎样的情感吗? 【实践·拓展】 八.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看戏 叶君健 ①时间是晚上八点。太阳虽然早已落下,但暑气并没有收敛。没有风,公园里那些屹立着的古树是静静的。露天的劳动剧场也是静静的。 ②但剧场里并不是没有人。相反地,人挤得非常满。每个角落里都是人,连过道的石阶上都坐着人:工人、店员、手艺人、干部、学生,甚至还有近郊来的农民——一句话,我们首都的劳动人民。从前面一排向后面一望,这简直像一个人海。他们所散发出来的热力和空中的暑气凝结在一起,罩在这个人海上面像一层烟雾。烟雾不散,海在屏住呼吸。 ③舞台上的幕布分开了,音乐奏起来了,演员们踩着音乐的拍子,以庄重而有节奏的步伐走到脚灯前面来了。灯光射在他们五颜六色的丝缕和头饰上,激起一片金碧辉煌的彩霞。这个迷蒙的海上顿时出现了海市蜃楼。那里面有歌,也有舞;有悲欢,也有离合;有忠诚,也有奸谗;有决心,也有疑惧;有大众的牺牲精神,也有自私的个人打算。但主导这一切的却是一片忠心耿耿、为国为民的热情。这种热情集中地、具体地在穆桂英身上表现出来。 ④当这个女主角以轻盈而矫健的步子走出场来的时候,这个平静的海面陡然膨胀起来了,它上面卷起了一阵暴风雨,观众像触了电似的对这位女英雄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她开始唱了。她圆润的歌喉在夜空中颤动,听起来似乎辽远而又逼近,似乎柔和而又铿锵。歌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笑一颦中,从她的优雅的“水袖”中,从她的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一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这回音听不见,但是它却淹没了刚才涌起的那一股狂暴的掌声。 ⑤观众像着了魔一样,忽然变得鸦雀无声。 ⑥他们看得入了神,他们的思想情感和舞台上女主角的思想情感交融在一起。随着剧情的发展,女主角的歌舞渐渐进入高潮。观众的情感也渐渐进入高潮。潮在涨,没有谁能控制住它。这个一度平静下来的人海又忽然膨胀起来。戏就是在这时候要到达顶点。我们的女主角也就在这时候像一朵盛开的鲜花,观众想要把这朵鲜花捧在手里,不让它消逝。他们不约而同地从座位上起来,真像潮水一样,涌到我们这位艺术家面前,观众和他打成一片。舞台已经失去了界限,整个剧场就是一个庞大的舞台。 ⑦我们的这位艺术家是谁呢?他就是梅兰芳同志。过了半个世纪的舞台生活以后,现在以66岁的高龄,他仍然能创造出这样富有朝气的美丽形象,仍然能表现出这样充沛的青春活力,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这种奇迹只有在我们的国家才能产生——因为我们拥有这样热情的观众和这样热情的艺术家。 1.注音 膨胀___ 潮在涨___ 2.释词 婀娜: 铿锵: 3.分别说说下列两个比喻句的作用是什么? ①这个平静的海面陡然膨胀起来了。 作用: ②观众像着了魔一样,忽然变得鸦雀无声。 作用: 4.从第④段中找出6个量词 5.精读第④段,回答下列问题 ①歌声是无形的,怎么能“像珠子似的”“一粒一粒地滚下来”? ②“回音”既然“听不见”,又怎么能“淹没”“狂暴的歌声”? 6.说说第①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7.课文为什么写观众的表现具体详尽,写剧情却十分概括? 8.你如何理解最后一句话 社戏 一.略。 二.略。 三.1.点、磕、退后、上前 显示了农村少年熟练的驾船技巧和勤劳肯干的品格。 2.轻松,舒展。 与上文的沮丧、压抑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我能和伙伴们一起去看戏时的极度兴奋之情 。 四.顺序:6 4 5 3 7 2 1 。详写:2、3、5、7;略写:1、4、6。 五.1.“我”在这里是公共的客,可以得到优待;可以免念《诗经》之类难念的书;可钓虾、放牛,体验到许多乡间生活的乐趣。 2.双喜:聪明、热情、机灵、能干、善于为他人着想。六一公公:热情、淳朴、好客、珍爱自己的劳动成果。 3.文中夏夜行船和月夜归航两幅画图描写得极为优美,作者从色彩、气味、声响等方面入手,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文字情景交融,充满水乡特色。 4.其实那夜的戏,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骂”,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来也实在平常。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六.1.cuān fǔ 2.隐隐约约 夜间捕鱼 3.“朦胧”原为形容词,在句中作动词用,意为“变得朦胧了”。“踊跃”原为动词,在句中作形容词,修饰“山”连绵起伏的形状。 4.比喻、拟人;景物描写;以动衬静,衬托“我”看戏心情的急切。 5.夜航看戏 , 戏后归航 6.正面:“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侧面:“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 7.嗅觉、视觉、听觉、感觉等,将景物描写得栩栩如生,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七.1. 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偷”反映了小伙伴们的诚恳待客的热情;“偷”显示了小伙伴们纯洁无私的心;“偷”反映了小伙伴们周到细致,天真纯朴的天性。 2. 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鲁迅对故乡,有一种割舍不断的复杂情感。鲁迅对既往的少年时代念念不忘,对现实的都市生活耿耿于怀。他留恋儿时看社戏的欣喜和诗意,字里行间流露了对家乡的赞美和挚爱之情,更渗透着一个都市人绵绵不尽的乡愁。 八.1.略。 2.姿态柔美 形容有节奏而响亮的声音。 3.①表现人们对久享盛誉的艺术家的出场情不自禁爆发的热情。②写出了观众情绪的变化,动静的变化,还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4.阵、粒、个、片、股、位。 5.①歌声字正腔圆,与珠子似的,故能将无形的歌声比喻为有形的珠子。②梅兰芳的歌声令观众如醉如痴,好像在每一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这回音虽然听不见,但很有冲击力,能淹没那股狂暴的掌声,使周围鸦雀无声,让人们沉醉。 6.是为了烘托心情,渲染气氛,表明梅兰芳的舞台艺术赢得了观众深深的喜爱。 7.写观众既能体现人们对艺术的热情,又能表明梅戏的艺术水平,而剧情与文章中心关系不大,所以才如此处理。 8.“我们的国家”洋溢着民族自豪感。我们的国家是属于人民的,我们的艺术家也是人民的艺术家,所以,观众热爱艺术家,艺术家也热爱观众。
|
|
![]() ![]() |